首页 历史 三国:我,真皇叔,三兴大汉

第407章 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

  大考取仕将至。

  有人埋头苦读,有人磨砺自身。

  洛阳城北,黄月英,黄舞蝶,诸葛亮等人送庞统远行。

  “庞家兄长。”

  黄月英不禁问道:“你不参与明年的大考吗?”

  “某还年幼。”

  “算算时日,明年才十五之龄。”

  “孟子有云,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。”

  “然治世,非是纸上谈兵,更不是在庙堂之上高谈阔论。”

  庞统淡笑道:“我需要走一遍羊尚书之路,以通山商会为途,见一见行商的风景,以及各处百姓的生活,才能在户部站住脚,所以明年便不参与大考取仕了!”

  “十四岁啊!”

  送行之人神情一阵恍惚。

  饶是阿卜南来北往,见过形形色色之人,才顿觉庞统还是个少年。

  可就是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少年,已经是名满洛阳的富商,稷下武殿的高学,更是要借通山商会,明证自己所学。

  “可能。”

  “这便是舞象之意。”

  阿卜神情中有一抹黯淡之色。

  对比大汉的少年,条支之人简直愚不可及。

 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,以干戈为舞,可登战场杀敌,更有治理天下之风姿,这便是天人治下的国度,让人仰望,让人尊崇。

  “走了。”

  庞统作揖一拜,提袍登上车舆。

  他要去渤海乘船前往营州,操持三韩贸易之事。

  “不必远送。”

  秣陵城外,刘巴满头华发散落。

  孙策抿嘴不言,死死握着手中的剑柄,眼中满是不甘之色。

  若非他在泾县大败,又怎么会让刘巴在大都督府失势,被表为武陵太守,处理五溪部之事。

  那可是一群蛮夷,一个文人用什么去镇压。

  “少将军。”

  刘巴回望洛阳方向,复杂道:“不能在外领军,亦要保持在军中的声望,监州尉对于荆扬的渗透极为恐怖,主公征讨祖郎都有不利,恐怕我们军中亦有其暗间,在必要之时倒戈镇国府,所以你要多纳门客,安插在军中掌控兵权,才能扼止倒戈之事的发生。”

  “某明白。”

  “这些年,有负先生信赖。”

  孙策神情苦涩,作揖长拜道:“还望先生一路小心。”

  “无妨。”

  “一切皆是宿命。”

  刘巴摇了摇头,自嘲着登上车舆。

  孙策行于一侧,为其牵马行于大道,并问道:“某观邓芝有勇武,且是解烦营出身,不知可用否?”

  “可用。”

  刘巴沉声道:“他虽是南阳人,但早年便迁来江东避祸,解烦营设立之初,便从都伯,一路登上校尉,最后更是参为左部督,征讨祖郎之时,某也是为了保证可以得胜,才让他前往泾县随军,还望少将军重用于他!”

  “某明白。”

  孙策点了点头道。

  “莫送了。”

  “少将军,还是维稳都督府才是。”

  刘巴掀开帷幔,复杂道:“此去,恐怕再无相见之日,若来年大汉征讨,还望少将军能收敛孤高之性,切记治军要严,行军要稳!”

  “受教。”

  孙策点了点头。

  牵马十里,目送刘巴朝着渡口而去。

  “少将军。”

  一侧,凌操牵来战马。

  孙策翻身跃上马背,问道:“大汉此月可有大事?”

  “不算大事。”

  凌操随行,回道:“听闻率善三卫朝西域发兵,还是从西府军处借的粮食!”

  “借粮?”

  孙策眉头紧皱道。

  大汉军卒,还需要借粮行军吗?

  “是。”

  凌操神情古怪道:“率善三卫,名义上是大汉之军,但是他们用兵之粮都是从羌,氐,胡三族内抽调,兵甲战马尽皆自备,可这些人竟然还为刘牧出生入死,冲锋陷阵,尤其是征讨鲜卑,乌桓之时,更是死了不少人。”

  “还有呢?”

  孙策点了点头继续问道。

  凌操摇了摇头,说道:“其他事情不太清楚,只闻九江刘姓出了神童,还有明年大汉又要举行大考取仕,各州郡都在筹备此事。”

  孙策好奇道:“庐江,九江可有骁勇之士?”

  “庐江陈武。”

  凌操满是感慨道:“此人有儒将之风,在庐江学院极富盛名,听说连登封将军张绣都有去考校,并言其可为良将,但不乏视死如归之风。”

  “可惜。”

  “此人会是大汉之将。”

  孙策脸色顿时阴沉无比。

  大考取仕,便是当今天子招揽文武之臣的手段。

  上一次取仕,北方最为盛名,不过陈桐,杜景,杜畿,神武校尉陈到。

  可是,南方最为盛名,却是太史慈,李儆。

  尤其是李儆,在整个南中都有雄名,被人尊为所向无前之将。

  闻言。

  凌操欲言又止。

  大汉治土广袤,人杰自然无数。

  况且,国子监的授学体系,更是逐步进行完善,非大都督府可比。

  然,这种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的话,绝对不能在败于祖郎之手的孙策面前说出来。

  “父亲。”

  “车舆且慢一些。”

  九江郡,一辆车舆驶过淮水桥梁。

 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郎,趴在车舆窗口一阵呕吐。

  “乘车还作呕?”

  “怎么以前杀人之时不见不适。”

  刘普驱赶着车舆,笑骂道:“况且,九江距离洛阳太远,还是早些启程为好,免得误了明年入学公羊。”

  “兄长呢?”

  刘晔从怀中抽出丝帛擦了擦嘴问道。

  “涣儿要处理家事。”

  刘普无奈道:“天子治扬州两郡,我等刘姓受到宗室节制,为父让他散去家仆,将田亩归于郡府,我们迁去洛阳居住。”

  “善。”

  “大善。”

  刘晔眸子顿时一亮,说道:“我们不如去下邳,乘坐渡船去洛阳,听说今年秋收之前,运河便已经开始启用!”

  “时间紧急。”

  “来年有时间再说吧。”

  刘普无奈道:“早些正礼治扬州,他便举荐你去公羊求学,你偏偏要自己考,若不然也不会拖到今年!”

  “父亲。”

  “宗室焉能以权谋私。”

  刘晔摇了摇头,沉声道:“我等生而便有富贵,但陛下可不会将这种富贵视为忠良之士的底蕴,宗室想要立功,与天下百姓争大汉官位,要难上千百倍,所以还是步步谨慎为好。”

  “罢了。”

  刘普无奈的摇了摇头。

  他与长子刘涣,此生求官封侯怕是没什么希望了。

  所以,只能寄希望于幼子刘晔,至于怎么谋求未来,还是随他去吧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0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04.cc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