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1章 建五座,三百万人口大城
此刻政务处内,一片安静,都沉浸在房产恐怖拉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强大势头和展望之中。
“领袖,你能否透个底,接下来还要做什么?”
“也好让我们有个心里准备。”
万树森苦笑道。
“我听说西方国家,有十几层乃至几十层的高楼,我们大胜此次多数是三四层,高也不过五六层,会不会太矮了。”
“若是盖的高,同样的占地面积,岂不是可以多出售更多的房子。”
“还是说,我们的技术能力不达标。”
唐晏廷忽然想到了什么。
“技术上没有问题,我们建设司里也有西方建筑领域的人。”
“依我大胜的人口和土地面积,人均占地面积远远超过两百平以上,没必要盖高楼,把人往狭小的房子里赶。”
“现在最高五六层,视野好,居住体验更好。”
“不能为了盈利,就不考虑居住环境。”
“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,战争!”
“东西方大战,迟早会开启,我们会尽量避免本土遭遇进攻,但万一被攻击,高楼必然会遭受更大的连带行破坏。”
许元胜坦承道。
“是这个道理,那么高的楼,一旦遭遇轰炸,上下也不方便,不管倒塌还是起火,都很难逃生。”唐晏廷想了想,点头道。
许元胜迎着两人望过来的眼神,知道他还是很好奇,接下来自己的目的。
“房产带动各行各业。”
“有建设司挑头打个样,接下来让民间商人进入这个领域,市场还是交给市场来掌控。”
“让城内民众可以住新的楼房,接下来就让城外的人口再次进入城内,拥有更好的生活配套,使得城内有更多的购买力。”
“至于城外闲置的土地,有政府进行统一管理,建立大农业的发展,为接下来的战争,积极存储更多的粮食。”
“其实这一步棋,当初也走过。”
“只不过那个时候,民众是牺牲自身不得不进城的。”
“而这次我希望他们是自发,高兴的进城。”
“城内才是市场喷薄的爆发点。”
“依房产带动城市不断的扩大。”
“依我的想法,现在的省城居住人口只有堪堪一百万到两百万人口,最多的如江南城那边,也只是三百万人口。”
“这人口数量太少了,还不如熊国陪都巴鲁格勒城。”
“分散的人口,完全不利于市场的做大做强。”
“我意未来一年到两年,甚至更短的时间,有政府牵头,建立不下于五座人口数量达三百万人口的大城。”
“再有大城影响周边的府城和县城,形成规模化的效应。”
“一点点把城外民众,吸进城内。”
许元胜沉声道。
“五座,三百万的人口大城。”
“这不太可能吧。”
“江南行省那是大胜最为发达的区域,人口总量本就密集,那里的省城才堪堪形成容纳三百万人口的大城。”
“其它区域,哪怕京城也做不到如此恐怖的人口规模。”
“而且大胜人口经过屡次普查,已经极为详尽,我大胜总人口经过连番激励生育,总人口也堪堪一亿八千多万。”
“五座三百万的人口大城,就是吸纳了超十分之一的全境人口了。”
万树森脸露震惊。
“老师,你应该很了解我们的民众。”
“城内有完善的医疗和教育,为了老人和孩子的以后,他们也愿意进城。另外城内的就业也比城外好,在城内他们会生活更好。”
“只要我们能够提供他们低成本进城的条件,你觉得他们是否愿意进城?”
许元胜说道。
“有些老人会不舍得土地,毕竟现在土地分给了个人。”
“但为了孩子的未来,再是不舍,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进城的。”
唐晏廷沉声道。
“是这个道理。”
“若是真有五座,三百万人口的大城,这个市场就足够恐怖了,会创造更多大的工厂。”
“唯有这些大的工厂,才是我大胜民国的经济主脉。”
“这是无可争议的。”
万树森点了点头,大工厂代表政府能够得到更多的税收款,而且如这般大城,政府可操作的空间就更多了,可以迁入大量的汽车制造相关,水泥厂,钢铁厂等等。
放到其他地方,或许会盈利不佳。
放到大城里,绝对稳赚不赔。
“那怎么做到,让民众自愿且低成本进城?”唐晏廷蹙眉道。
“大城有大城的成本。”
“大城的入城,有两块构成,一半是周边府县的富裕住户,一半是周边农民。”
“对于前者,他们入大城,肯定家底是有的。”
“对于后者,周边农民。”
“依土地租赁的形式,虽然我们大胜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,但产量并不充沛,多数是因为个人耕种的原因。”
“他们的土地租赁给政府或是大的商人。”
“进行统一化管理。”
“只要租赁给政府的,政府可以在城内建设一部分房屋,依租代租,老师和唐相,觉得如何?”
“若是租给商户,那就有商户出租金了,他们有了银子可以直接进城买房,拥有产权。”
许元胜说道。
“住解决了,离开了土地,吃就要靠买了。”
“这部分生活消费,该怎么解决?”
唐晏廷再次问道。
“现在的大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蓬勃年代,不缺就业,越是大城,越是机会多。”
“小城入大城,城外入城内,这些人会更明白需要更努力,才能有好生活,只要他们肯努力,不但吃饭不成问题,很大可能会比原城内人的更快得到富足。”
“另外政府保证,只要肯就业,最低收入也要比土地收入高。”
“有这一点为他们托底,我觉得大部分人心里会安心。”
许元胜说道。
“是这个道理,大城只是吃喝拉撒,就要有很多人来维持运作。”
“人多,就代表市场大。”
“哪怕摆个摊,也不少赚的。”
“越是发展初期,机会越多。”
万树森点了点头。
“好,那就定个规划,尽快达成五座三百万人口大城。”
“大城建立,会影响周边一大批府县,一批批的民众会就近进城。”
“这不止是一城的事,而是至少一座行省的事。”
“未来市场比想象中的更大。”
唐晏廷沉声道。
许元胜蹙眉,按照后世的五年计划,太久啊,大胜可不比后世,那个时候虽然还处于危机之中,但大的战争已经打完了。
还有这一点,国情不同。
大胜现在坐拥东方,工业发展不输于西方,已经成为当世大国,更是比后世那个年代要好得多。
关键国家财政有钱啊。
“两年计划。”
“第一年建立两座三百万人口的大城。”
“第二年建立三座人口达三百万的大城。”
“这五座大城,是在原址进行扩建,难度相对较低,另外根据建设进程,进行相应调整,若是反响不错的话,尽量争取一年内落成。”
许元胜沉吟道。
“好,若是如此的话,加上江南行省那边的省城,我们大胜就有六座人口达三百万的大城了。”
“这在天下,估计也是少有了。”
唐晏廷满怀期待道。
“关键大城配套需要各行各业的助力。”
“无形中又极大的促进了,各行业的发展。”
“我已经能想象,一旦我们公布出两年计划后,下面会是什么景象了。”
万树森呵呵一笑。
“老师,唐相。”
“即然两位同意,那就谈谈两年计划的部署。”
“五座三百万人口大城只是一方面,相关选址,土地规划以及各行业的布局,市场发展达到什么预期。”
许元胜坐直了身体。
“好。”万树森和唐晏廷皆是点头。
大方向谈出来的,落到具体,那就要各部门的配合了。
很快召集了各部门的人员,开始围绕两年计划进行布局和落实。
经过三日后。
朝廷再次向全境发布通告。
第一,朝廷将在两年内建立五座三百万人口的大城,分第一年两座,第二年三座。(将根据建设进程,有条件的进行提前推进。)
第二,将围绕五座三百万人口大城,接下来将会空置城外土地面积达两千万亩到七千万亩不等,将在这些土地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农耕,打造大胜民国的新农业形态。
第三,两年内带动市场扩容至少达三到五倍,现大胜境内各类工厂和作坊等,共计七十二万家,将会在两年后达两百万家以上。
“第四,建设覆盖全境的大型工厂涉及电力,燃油和汽车制造,重化工领域,有政府主导,其生产总值年预期达五亿两到八亿两银子。
“第五,全境民众经统计,人均年收入在五两银子左右,在接下来的两年,将实现人均年收入在十两到十五两之间,全境生产总值突破二十亿两,增速达两倍到三倍。”
“第六,进一步扩大房产市场,逐步开放有政府主导,到市场主导的过度,允许民间商人介入房产市场,预期第一年内新建房屋总数量达一千两百万套,第二年达两千万套。”
……
此次大胜政府一次性放出八条规定。
在民间被称之为,大胜民国振兴经济八条铁规。
很快传遍全境的同时。
几乎隔日,关于房产领域允许个人介入也经有房产司对外进行了公告,不少商人开始在当地房产司进行备案,开始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,选择出售的土地,召集人手。
只是一天之内,经过商务司的统计。
就有多达两百家的入股份额认定,现在再称工厂就不合适了。
商务司也顺应潮流,把西方的企业概念引进境内,把这些非直接生产物资的集体团队,称之为企业。
第一天,两百多家房产企业经过合股认定。
第二天,多达三百家。
第四天,渐渐放缓。
一直到了第十天,大胜境内申请的房产企业才是达到千家。
“都符合审核资质吗?”许元胜在政务处,喊来了陈辉红。
“禀告领袖,符合规定,不管建房人员以及财物质押上,都满足房产企业的标准。”陈辉红恭敬道。
“暂停房产企业的认证,一千家足够了。”
“先到者吃肉。”
“我们要保护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。”
许元胜说道。
“是,领袖。”
“我回去之后,就下发公告,告之各行省分属的商务司。”
陈辉红恭敬道。
“接下来随着五大三百万人口城市的建立,工厂和企业会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大,股份经营已经成为主流。”
“在这块上,你们要把好关,不能只是做到审核和担保。”
“工厂和企业如果不盈利,入股的人就拿不到分红,政府的审核和担保就成了一纸空文。”
“你们要积极辅助工厂和企业,为他们寻找出路。”
“当然绝对不能干扰他们的自主生产。”
“这个度,你们要把握好。”
“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都要一步步来。”
许元胜说道。
“是,领袖。”
“我有个建议。”
陈辉红沉吟道。
“说说看。”许元胜点了点头。
“若不过分干涉他们,又要帮他们实现盈利。”
“我觉得最好的办法,就是多组织各工厂和企业之间的彼此间交流,我希望商务司接下来在这一块上,多多发力。”
陈辉红恭敬道。
“你这个想法很好。”
“给他们机会碰面,让他们不断取长补短。”
“能者上,弱者下。”
“我看接下来,同类企业和工厂越来越多,以后难免会出现合并。”
“这一块上,你们也要多注意,在合并的过程中,怎么保证原有工人和入股民众的利益。”
许元胜说道。
“领袖真知灼见。”
“确实有人咨询过,但也只是意向性,因为政府没有下达具体通知。”
“商务司就没有过多干涉。”
“即然领袖发下话,我会认真落实,保证被合并工人的入股民众的利益。”
陈辉红恭敬道。
“好了,去忙吧。”许元胜点了点头。
又过去半个月。
很快第一年规划,头两座三百万人口城市的规划落实了下来。
超乎大家想象的是,京城并没有在其中。
选择是分别是南方西川行省的省城以及两江重镇的省城,那里都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以及接近灌溉用水,正适合大农业的发展。
且距离江南行省,走水路也比较近。
三座城未来可以彼此借力。
规划一旦完成,开放房产领域给民间企业之后,已经闲置了半个月的建设司,立即行动了起来。
他们将会主导两座大城的扩建以及城内房屋的改造。
在这个期间,也没有排斥民间房产企业的介入。
两城政府对于城内外征地和拆迁,也立即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。
“这城内的房子好是好,我听说还有电灯,还有电话呢。”
“据说上厕所,一冲就好了,不用再和过去那样的旱厕了。”
“就连洗澡,都不用接水了,站在下面,上面就能出水?”
“这么厉害?”
“我的天,过去皇上住的都没有这么好吧?”
“谁说不是呢,听说西方人都这么住的,这次建设司来的人里,我还看到了几个金发碧眼的洋鬼子。”
“好家伙,真高大魁梧啊,而且说的一嘴鸟语,反正听不懂。”
“那样的房子,我们哪能买得起啊。”
“想想就算了吧。”
……
“这可不一定,政府要建容纳三百万人口的大城,现在我们的西川城人口也只有一百万出头,还余下两百万人呢。”
“这人总不能从外面拉进来吧,肯定是周边的人进去。”
“那也不可能。”
“就是进去住,也是周边府城和县丞里的富户。”
“我们这些农民,哪有资格。”
一个个民众纷纷交流着。
“这你们就不懂了吧。”
“大城建好,周边府城也要发展啊,会一点点把人口往城内送的。”
“到时候住不上省城的,可以住府城,哪怕县城的也好,反正只要都是这样的小楼房,我就满足了。”
“政府早就想到了这一点。”
“政府要土地实现新时代的机械化农耕,肯定会让大部分农民入城的。”
两地的民众纷纷的交流,有期待,有不敢置信,也有对未来好生活的莫名的迷茫,好像没想到只是短短几年,怎么变化那么大。
多数人祖祖辈辈都在地里求活,现在还能有机会进城?住上楼房了?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ad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sad4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