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其他 大唐凌烟志

第144章 窦建德剑指中原

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956 2025-03-28 17:45

  武德二年(619年)八月,河北平原上卷起滚滚烟尘。窦建德亲率十五万夏军自乐寿(今河北沧州献县)誓师南下,这支以";玄甲精骑";为先锋的劲旅沿着永济渠浩荡西进,马蹄声震得两岸垂柳簌簌落叶。

   此次夏军的剑锋所指,正是扼守太行八陉之滏口陉的军事重镇,洺州(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)。这座矗立在洺水北岸的坚城,既是河北粮仓的锁钥,更是控制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交通的咽喉要地。

   窦建德选择洺州作为战略突破口,实三种有深谋远虑。其一,洺州距其根据地仅二百余里,可依托永济渠快速补给战略物资;其二,攻占此地便可切断唐军自太原经滏口陉南下的通道,稳固边界的统治;其三,若能控制洺水航道,夏军水师可直抵黎阳仓,与唐军形成夹击洛阳之势。

   夏军幕府中,谋士凌敬指着舆图进言:";取洺州如断李唐一指,届时河北道十二州便可尽入大王彀中矣!";

   此时的洺州城头,淮安王李神通正凭栏远眺。这位时年四十六岁的李唐宗室名将,望着城东蜿蜒的洺水陷入沉思。他手中仅有从太原带来的三万府兵,更要命的是城中存粮仅够月余。因半月前王世充部将郭士衡袭扰河内,已截断唐军粮道。

   ";传令各营主将,寅时三刻中军帐议事!";李神通突然转身,甲胄在秋阳下泛着冷光。

   当夜烛影摇红中,诸将争论不休:裨将张公瑾力主死守待援,长史温彦博则谏言";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";。

   五更梆响,李神通拍案定策:";传令下去,撤往相州!";

   他的这个决定背后是精密的战略考量,因相州(今河南安阳)地处漳水南岸,城防体系完备,更与李世积驻守的黎阳仓形成犄角之势,可相互支援;且漳水秋汛将至,天然屏障可阻夏军铁骑;更重要的是,放弃洺州这个突出部,能将战线拉直,集中兵力防御黄河北岸。

   黎明时分,唐军效法";增灶减兵";之计,在洺水两岸遍插旌旗,主力却悄然沿滏口径西撤。

   八月八日一大早,当窦建德前锋抵达洺州时,只见城头鼓角相闻,殊不知守军已十去其九,只留下总管袁子干驻守城池,与夏军周旋,为唐军大部撤退获取充足的时间。

   作为宗室重臣兼河北道行军总管,李神通的这一战略撤退绝非随意之举。据《唐六典·兵部》记载,唐代边将";凡有军机大事,须遣使驰驿奏闻";。

   这一制度沿袭了隋代成熟的军事管理体系,要求前线将领在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时必须及时向中央朝廷汇报。李神通在率军撤往相州后,立即通过驿站系统向长安递送了";露布";(紧急军报)。

   这份军报的内容完全符合唐代军事文书规范:首先详细陈述了撤军理由,包括";贼势浩大,粮械不继";等实际情况;其次汇报了新防线的部署情况,特别是相州的防务安排;最后提出了需要朝廷协调的事项,如调拨黎阳仓粮秣、联络李世积部等具体请求。

   《资治通鉴·卷188》明确记载:";神通退保相州,遣使告急";,这一记载不仅证实了李神通确实执行了奏报程序,更说明其程序完全合乎典制。

   唐代的驿站系统在此次军情传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根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重要军情需以";六百里加急";的速度传递,确保确保五日可达长安,让朝廷能够及时掌握前线动态并作出相应部署。

   李神通选择相州作为新的防御据点,既考虑了地理优势,也兼顾了与黎阳仓等后勤基地的呼应关系,这种战略布局同样需要获得朝廷的认可和支持。

   这一事件生动展现了唐初军事制度的几个重要特点:一是严格的军事指挥纪律,即便是宗室将领也必须遵守奏报制度;二是完善的军情传递系统,确保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有效控制;三是战略决策的规范化流程,重大军事行动必须经过朝廷认可。这些制度的确立,为后来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

   此外,这场战略撤退的深意,在半月后的黎阳会师中显现端倪。李神通与李世积合兵五万背靠永济渠,如同在窦建德与王世充势力范围之间打入楔子。而仓促接管洺州的夏军,很快发现要维持这座孤城的运转,竟需每日从二百里外运粮,而且,永济渠的漕船,正暴露在唐军黎阳大营的兵锋之下。这场看似夏军攻城略地的胜利,实则埋下了武德四年虎牢关大战的战略伏笔。

   唐朝朝廷在关注李神通部战略退守相州的同时,并没有放松对其他军事势力的震慑,为了防止窦建德、王世充合流,急忙调遣左武卫将军秦武通加强洛阳东线。

   秦武通奉皇上李渊谕旨军令,率五千精骑突至洛阳东郊。

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