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章讲到李渊和家人在晋阳团聚,由于诬杀了隋炀帝的“耳目”王威和高君雅,形势非常紧急。李渊命李世民召集刘肇仁(刘文静)、裴寂等人前往府中商议起义兵之事。
见面后,刘文静便向李渊提出了与突厥通好的建议,他认为,只有确保后方稳定,义军才能专心致志地攻打隋朝,夺取天下。
他向李渊建议道:“唐公,我分析了一下目前的局势,当前主要威胁是来自于突厥的滋扰侵袭,因此,我建议您先与突厥建立友好关系,大丈夫能屈能伸,必要时,您就是向突厥俯首称臣又有何妨?只要换取突厥的支持,包括借兵和提供军马,能解除后顾之忧才是当务之急,然后我们再举兵反隋,才无后顾之忧。”
李渊听后,紧皱眉头,说道:“肇仁啊,朕与突厥通好,于礼恐有大亏,且一旦称臣于彼,日后恐生后患,惹人耻笑。”
刘文静起身拱手道:“大人,我也深知此中利弊。然当下,隋军尚强,而我等举事之初,兵力尚寡。突厥骑兵剽悍,若其在我们身后不时侵扰,我军必腹背受敌。且突厥人贪财好利,您只需先许他些财物和些许虚名,待我大业稍成,再行计较也不迟。”
李渊轻轻摇头,拒绝道:“但称臣于胡虏,我心实难坦然,我李渊本欲举义旗,兴华夏正统,此非长久之策。”
刘文静忙道:“大人,这只是权宜之计。且不说胡虏,如今隋炀帝杨广失德,群雄并起,我军若不图迅速发展,恐错失良机。突厥近在迟尺,如果结为盟友,定不会骚扰冒犯我军后方。只要我军根基稳固,羽翼渐丰,彼虽有心,亦不敢犯。我们以财帛、美物暂得安宁,可专心攻打隋室,待四方归服,天下尽入吾手,还怕他突厥作甚?”
李渊沉思片刻,问道:“那依你之见,当许突厥何物,才能收买其心,方能使其出兵相助?”
刘文静以坚定的口吻答道:“大人您可许予其战后缴获的战利品,再多给其财宝丝绸。彼见有利可图,定不会放过此等机会,且突厥骑兵若助我军,我军攻城略地可得巨大助力。”
李渊缓缓起身,在议事厅来回踱步,良久方才停了脚步,向刘文静问道:“肇仁啊,我与突厥,一旦称臣,有此交集,恐后世对此会有非议。”
刘文静赶忙说道:“大人明鉴,史书之言皆后人论断。今您若为一时之名节,致霸业难成,此非大智。且鄙人以为,唐公您有圣德仁义,待大业告成,再徐图突厥以正华夏威名。”
李渊停下脚步,看着眼前众人急切的目光,说道:“罢了,权衡利弊,我今日便依你所言。但你需密切留意突厥动向,定不能让其有机可乘,扰我后方百姓。”
刘文静面露喜色,再次拱手道:“唐公圣明,我等必殚精竭虑,不负大人所托。”
李渊环顾四周,在座的幕僚以及儿子李世民皆无异议,众人对刘文静的建议和说辞颇为赞同,于是便决定采用这一策略。
紧接着,李渊便派遣刘文静即刻出使突厥,并让他携带一封求和信。这封信的内容彰显出李渊的智慧与策略,其目的在于通过示弱和利益诱惑来实现自身的目的。
李渊在信中称突厥可汗“主上”并以“启”字开头,以表自己低姿态的尊重对方,极尽显示主动示好,信中提出:“隋朝统治腐败不堪,隋炀帝杨广暴政荒淫无度,如果大汗愿意支持我李渊南下伐隋,并出兵支援唐军,不再侵扰百姓,我李渊将把所有战利品,譬如美女珍宝赠予突厥可汗。同时,如果突厥可汗愿意,我将会像隋文帝杨坚一样和大汗保持和亲关系,同时每年都愿意献上大量财物以示诚意”等内容。
刘文静携带信件出使突厥,暂且不提。
再说李渊,他起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翻隋炀帝的暴政,建立自己的王朝。此时面临着突厥的强大威胁和隋朝末年的混乱局面,只有选择与突厥求和则能成功避免腹背受敌的困境,如果突厥可汗同意出兵支援,那将是如虎生翼,势如利箭。
只是他的求和信中存在过于示好的行为,确实如李渊所料,被一些后世历史学家批评为“对其辉煌成就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灰”,因为这种过度的示好,可能会让人质疑他的政治智慧和领袖形象。
但笔者认为,李渊此时主动降低身份向突厥可汗示好的行为,看似是一种无奈之举,但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大格局、大智慧和长远谋略。俗话说:“知行知止唯贤者,能屈能伸是丈夫”“能大能小是条龙,只大不小是条虫”。同时,他的这一行为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和外交策略的珍贵案例。
刘文静前去突厥和谈之时,李渊派出打探李云智消息的人传回消息,称李文智被隋朝官员逮捕,而后被押解送往长安,最终被留守长安的阴世师杀害。
李渊听到这个消息后,悲痛欲绝,哀叹道:“玄霸自幼聪颖过人,然而天妒英才,年仅十六岁便因病离世,这或许是命中注定,非我等凡人所能挽回。智云却刚刚十四岁,他不仅擅长骑射,书法也颇有造诣。谁能料到,他竟遭官军逮捕,最终惨遭杀害。我的宏伟抱负尚未实现,却先得这西河之痛,这实在是让我悲痛欲绝啊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