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其他 大唐凌烟志

第119章 齐王李元吉官复原职重回晋阳城

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996 2025-03-18 16:10

  公元武德二年(619年)三月中旬,唐高祖李渊恢复齐王李元吉并州总管的职务。

   我们在前文讲道齐王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,性格骄纵,行为多有不端,半个月前被李渊罢免了他的官职。

   公元619年三月长安城的春日来得格外迟,寒风依旧刺骨。齐王李元吉站在府邸的窗前,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,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。不久前,他因在并州横行霸道、欺压百姓,被父皇罢免了官职。然而,李元吉并非甘于认输之人,他虽身在长安,却心系并州,决定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权谋,重新夺回自己的地位。

   并州在历史上曾涵盖现今的山西省太原市、大同市以及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,并州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划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,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变更和调整。先秦时期:并州最初属于冀州之域,虞舜时期为了方便管理,从冀州分置并州。

   西汉时期,汉武帝元封中年(前110年)设置并州刺史部,为十三州之一,领太原、上党、西河、云中、定襄、雁门、朔方、五原、上郡等九郡。东汉时,并州治所设在晋阳(今太原市晋源区)。三国魏黄初元年(220年)复置并州,领太原、上党、建兴、西河、雁门、乐平、新兴等七郡,仍治晋阳。隋唐以后,并州之名逐渐被太原府所取代,其辖区也逐渐缩小。并州地区自古以来文化繁荣,出现了许多着名的人物和文化遗产。唐代诗人王维、王之涣等人都曾留下关于并州的诗篇。并州还拥有丰富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,如晋祠、龙山石窟等。

   并州不仅是一个历史地名,它还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 唐初并州相当于现今的山西省,但范围略大于现在的山西省。具体来说,唐初并州涵盖了现今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区,还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一带。

   并州在唐初的治所是晋阳,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。并州下辖的县包括太原县(今太原市)、晋阳县(今太原市晋源区)、清徐县、阳曲县、娄烦县、古交市、太谷县、平遥县、文水县、榆次区、盂县、寿阳县、昔阳县、交城县等,这些县大致涵盖了现今的太原市、晋中市和阳泉市全境。

   李元吉在并州晋阳城任职期间,虽然行为不端,但他也刻意结交了一些地方豪强和富商。这些人手握财富,掌控着并州的经济命脉,甚至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。李元吉明白,若能拉拢这些人,便能在并州掀起一场“民意”的风暴。他暗中派亲信前往各家豪强的府邸,送上金银珠宝,并许诺:“若本王复职,定保诸位在并州的利益,甚至助诸位更上一层楼。”

   这些豪强虽知李元吉品行不端,但在利益的驱使下,纷纷表态支持。他们开始在并州各地游说,声称李元吉虽被罢官,但心系百姓,是并州安定的唯一保障。

   然而,李元吉还是觉得仅靠地方豪强的支持并不足以形成强大的民意压力,不足以引起其父皇李渊的注意。于是,他派亲信在并州各地散布消息,声称自己虽然被罢官,但依然心系并州百姓,愿意继续为并州的安定和发展出力。同时,他还暗示,若朝廷派来新的总管,可能会对并州百姓不利,甚至加重赋税、严刑峻法。这些煽动性的言论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。一些百姓因曾受过李元吉的小恩小惠,对他心存感激;另一些百姓则因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,开始对李元吉的复职抱有期待。街头巷尾,人们议论纷纷:“齐王虽有过错,但毕竟是我们并州的总管,若换了外人,谁知道会怎样?”

   在地方豪强的协助下,李元吉的亲信暗中组织了一批并州父老乡亲,前往长安向朝廷请愿。这些父老乡亲中,既有真正对李元吉心存感激的百姓,也有被利益驱使的地方豪强代表。他们被安排分批前往长安,以显示“民意”的广泛性和真实性。临行前,李元吉的亲信代他接见了这些父老乡亲,故作诚恳地说道:“齐王虽有过失,但一心为并州百姓谋福祉。若朝廷派来新的总管,恐怕并州再无安宁之日。望诸位父老乡亲为齐王请命,保并州一方平安。”

   众人闻言,纷纷点头称是,表示愿意为齐王奔走。

   李元吉并未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百姓请愿上。他还通过自己的皇室身份,向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和宗室成员施压。他派密使前往长安,暗中联络了一些与自己交好的官员,暗示道:“若本王不能复职,并州恐生变乱,届时朝廷威信受损,诸位也难以独善其身。”

   这些官员虽知李元吉品行不端,但碍于他的皇室身份,不得不慎重对待。他们开始在朝中为李元吉说话,声称并州百姓对李元吉深有感情,若强行罢免,恐引发地方动荡。

   唐高祖李渊在得知并州父老乡亲的请愿后,陷入了两难境地。一方面,他太了解自己四儿子李元吉顽劣的秉性,不宜继续担任要职;另一方面,他又担心若强行罢免李元吉,可能会引发并州的地方动荡,甚至影响朝廷的稳定。

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