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德二年(619年)三月初七,隋朝旧臣郑善果到达长安投靠唐朝朝廷。
郑善果(571年-628年),字智戴,郑州荥泽县(今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)人,出身自荥阳世代显赫的荥阳郑氏家族,为郑氏北祖第三房之后。其父郑诚,官至北周大将军、开封县公,在北周灭北齐的战争中壮烈牺牲。
郑善果因父亲功绩,七岁时便袭封开封县公。年幼的他随母立于荥阳祖宅前,接过朝廷追封的“开封县公”金印。母亲崔氏攥紧他的手,指尖发白:“你父以命殉国,你须如他一般——宁碎骨,不折节!”
懵懂之年的郑善果仰头看见母亲眼中泪光闪烁,立即跪倒,重重颔首,自此成为隋末唐初的重要官员。
隋文帝开皇初年,十岁的郑善果便以才学闻名隋朝故都长安城。
开皇元年(581年),长安太极殿前槐影婆娑。隋文帝杨坚抚须大笑,将一卷《尚书》掷于案上,说道:“郑善果,你年方十岁,竟能论‘民为邦本’如老儒,莫非荥阳郑氏藏书通神?”
郑善果伏地叩首,袖中掌心微汗。父亲战死的画面在脑中一闪而过,他朗声道:“陛下,书可读,而民不可欺。家父常言,治吏如治水,疏则通,堵则溃。”
杨坚目光灼灼,欣赏之态溢于言表,命令道:“传朕口诏,任命郑善果太子通事舍人,明日便去东宫,辅佐太子!”
郑善果进入宫中后,凭借其聪慧机敏和出众才干,深得隋文帝杨坚的赏识,很快便升任太子舍人,随后又转任尚书郎。此后,他调任吏部侍郎,在选拔官员方面表现出色,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。
到了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,郑善果出任鲁郡(今山东兖州)太守。时值隋末天下大乱,瓦岗军李密等人起兵反隋,进攻鲁郡,鲁郡城外瓦岗寨旌旗蔽日。
鲁郡城头,郑善果一剑劈断云梯,厉喝:“李密!尔等口称救民,却纵兵屠城,与盗匪何异!”
城下李密策马冷笑:“郑太守,隋炀帝凿运河、征高丽,天下饿殍遍野,你守的究竟是国,还是暴君?”
郑善果挥剑斩落攀城敌兵,血溅白袍,怒喝道:“某守的是鲁郡三万百姓!”
郑善果率领城中军民顽强抵抗,三日后,粮尽援绝,最终城池失陷,但他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对隋朝的忠诚。
眼见城破,郑善果立于府衙古槐下,试图自杀殉国。只见他横剑颈侧,大声道:“臣力竭矣!”
剑锋将落,忽被亲兵夺下。李密破门而入,抚掌讥讽:道:“好个忠臣!你若真为百姓,何不降我?我许你瓦岗军师之位!”
郑善果闭目冷笑道:“休得胡言,你可斩我郑善果头颅,却斩不断荥阳郑氏百年清名!”
李密欣赏郑善果的才华和忠义,便命人将其俘虏囚于营中。后又多次劝其投降,但郑善果坚决不从,后几经辗转,郑善果终于回到隋朝阵营。
隋炀帝杨广被杀后,宇文化及篡夺大权,任命时任隋朝大理卿的郑善果为民部尚书。郑善果虽心中愤懑,却因时局动荡,不得不暂时屈从。不久,他随宇文化及前往聊城督战。战场上,郑善果身先士卒,却不幸中箭负伤,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袍。他咬牙坚持,心中却充满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自身的谴责。
聊城陷落后,郑善果被夏王窦建德的部将王琮俘虏。王琮手持长矛,冷冷注视着他,语气中带着讥讽与责备:“你出身名门,世代为隋朝重臣,为何要为弑君的逆贼卖命?以至于拼死作战,落得如此狼狈下场!”
郑善果闻言,脸色苍白,心中羞愧难当。他低头看着自己染血的衣襟,想起父亲郑诚的忠烈事迹,不禁悲从中来,喃喃道:“我郑氏一门忠烈,今日却为逆贼所驱,实在无颜面对列祖列宗!”
说罢,他猛然拔出腰间短剑,欲自尽以谢天下。
千钧一发之际,窦建德的谋臣宋正本快步上前,一把夺下他手中的剑,厉声喝道:“郑公!天下未定,岂可轻生?你若就此了断,岂非让奸佞之徒更加猖狂!”
我们讲过,宋正本出身于清河郡清河县(今河北省清河县),同样是隋末世家大族,自幼饱读诗书,博学多才,尤其精通经史典籍 。他早就听说过郑善果与自己一样满腹经纶和才华,此刻见到宋正本要自我了断,便立即起了惺惺相惜之意,出手进行阻止。
郑善果怔怔地望着宋正本,眼中泪水滚落,心中百感交集。
然而,由于郑善果曾跟随宇文化及,并全力抵抗窦建德的夏国军队,夏王窦建德对他并无礼遇,甚至冷眼相待。
郑善果心知此处非久留之地,遂趁夜逃离聊城,历经艰险,辗转逃至相州。最终,在淮安王神通的帮助下,他得以安全抵达长安。一路上,郑善果心中反复思索着自己的选择与未来,暗自发誓:“此生定当竭尽全力,匡扶正义,以赎前愆。”
三月初七,时年四十八岁的郑善果到达长安投靠唐朝朝廷,受到唐高祖李渊的礼遇,被任命为左庶子、检校内史侍郎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,郑善果被任命为岐州刺史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