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热闹非凡的京城梨园行,有个叫钱二爷的资深票友,痴迷戏曲到了癫狂的地步。他本是个家境殷实的绸缎庄老板,生意上的事儿一概交给掌柜,自己一门心思扑在戏曲上。
钱二爷最爱老生戏,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吊嗓,那股子认真劲儿,丝毫不输专业演员。为了学一段谭派的经典唱腔,他不惜花重金,从千里之外请来名师指点。名师到的那天,钱二爷早早就在门口候着,见了面,二话不说,恭恭敬敬行了个大礼,把老师迎进家门。
有一回,城里的戏园子要举办一场“名角与票友共赏会”,钱二爷一听,兴奋得好几宿没睡。他精心挑选了一出《定军山》,每日在自家院子里反复排练。练身段时,一个亮相动作不满意,就对着镜子练上百八十遍,直练得腰酸背痛、汗流浃背。
到了演出那天,钱二爷早早来到后台。他穿上定制的戏服,戴上沉重的盔头,眼神里透着一股专注劲儿。上台前,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,可一听到锣鼓响起,瞬间进入状态。
他迈着稳健的台步走上台,一亮嗓,台下就传来一阵叫好声。唱到精彩处,他的嗓音高亢激昂、韵味十足,一招一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。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,掌声、喝彩声此起彼伏。
可就在表演快要结束时,意外发生了。钱二爷一个转身,用力过猛,盔头的绒球突然掉了一个。这要是在平时排练,他肯定就慌了神,可此刻面对台下这么多观众,他灵机一动,顺势将手中的马鞭一甩,正好挡住了掉落绒球的位置,接着若无其事地继续表演。台下观众竟丝毫没有察觉,还以为这是他设计的独特动作,纷纷叫好。
演出结束后,钱二爷长舒一口气,心里暗自庆幸。回到后台,同行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,称赞他的救场机智。一位名角笑着说:“二爷,您这应变能力,可比不少专业演员都强啊!”钱二爷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:“这都是平日里对戏曲的琢磨起了作用,真到了台上,就想着一定不能砸了场子。”
这件事在梨园行传开后,钱二爷名声大噪。可他依旧不改对戏曲的那份纯粹热爱,每天依旧在自家院子里,对着朝阳,唱着他心爱的老生戏。
不久之后,钱二爷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——举办一场专属于票友的戏曲大赛,为那些和他一样热爱戏曲却缺少舞台的人提供机会。说干就干,他拿出自己的积蓄,租下京城最大的戏园子作为比赛场地,又广发请帖,邀请各地知名票友前来参赛。
消息一经传出,整个票友圈都沸腾了。报名者络绎不绝,其中不乏一些颇具实力的高手。钱二爷忙得不可开交,不仅要安排比赛流程,还要邀请专业评委。但他乐在其中,丝毫没有抱怨。
比赛当天,戏园子里座无虚席。来自五湖四海的票友们各展神通,有的唱腔婉转悠扬,有的身段婀娜多姿,有的表演细腻入微。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,掌声、叫好声此起彼伏。
经过几天激烈的角逐,比赛终于落下帷幕。最终,一位来自江南的年轻票友脱颖而出,获得了冠军。当钱二爷为他颁发奖杯时,激动地说:“戏曲的传承,离不开你们这些热爱它的人。希望你们能继续坚守,让戏曲这门艺术永远流传下去。”
冠军选手热泪盈眶,说道:“感谢二爷提供这个平台,我一定会努力,不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然而,就在钱二爷全身心投入戏曲推广时,他的绸缎庄却遭遇了危机。同行的恶意竞争加上市场的不景气,让绸缎庄的生意一落千丈,面临着倒闭的风险。
钱二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一边是他热爱的戏曲事业,一边是家族的生意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,而是决定亲自打理绸缎庄,试图挽回局面。
白天,他在绸缎庄里忙碌,与伙计们一起想办法拓展业务,降低成本。晚上,他依旧坚持练习戏曲,在戏曲中寻找慰藉。在他的努力下,绸缎庄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。
经过这次危机,钱二爷更加明白了坚持的意义。他深知,无论是戏曲还是生意,都需要用心去经营,去坚守。
在钱二爷的带领下,京城的票友圈越来越活跃。他们经常组织义演,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筹集善款。每次义演,钱二爷都亲自登台,用他的戏曲为人们传递温暖和希望。
多年后,钱二爷已经白发苍苍,但他对戏曲的热爱丝毫未减。他坐在自家院子里,回忆着这些年在梨园的点点滴滴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他知道,自己的一生,因为戏曲而变得更加精彩。
而他所举办的票友大赛,也成为了梨园行的一项传统赛事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票友为戏曲梦想而努力奋斗。在戏曲的舞台上,他们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,但他们的热爱和坚持,却让戏曲这颗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。
在老北京,梨园行可是热闹非凡,里头的事儿,桩桩件件都透着独特韵味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