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

第657章 无耻的马屁精

  皇上问贾环时,陈砚之留神听,等贾环说出同意首辅唐慎微的意见,留守承德行,不敢回京,陈砚之才放下心来。

   兵部尚书汪文静脸上,露出轻蔑的神情,说道:“贾侍读,你虽然是读书人,贾家可是世代武勋,怎么着?你是觉得我大雍几万禁军,不能在野外与区区几千蒙古人对战?”

   朝廷的文官,还是保守,大多是支持首辅唐慎微的求稳战略,不愿冒险与蒙古人在野外正面交锋。

   近十几年,大雍与蒙古人的野战,骑兵就没赢过蒙古人。

   兵部的文官是例外,汪文静等人是支持武勋,趁禁军现在有优势兵力,骑兵众多,可与蒙古人拼一场。

   皇上不太信,以贾环的锐气,不应该如此?

   这可不像贾环的风格,继续问道:“贾侍读,就这样?同意唐爱卿的意见,留守承德行宫?”

   贾环恭敬的道:“圣上,天子系国本,安危关社稷,今陛下欲亲统皇师涉险,臣敢不披肝沥胆以谏?”

   “………”

   皇上瞪了一眼贾环,让你出主意,不是让你说这些废话的。

   贾家小子去一趟扬州城,回来就变了?想做诤臣了?

   “臣诚惶诚恐,稽首顿首,谨以万死泣血之诚,冒昧陈情于陛下。”

   “闻圣王治国,在知天命而顺阴阳。昔汉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,犹困白登七日,若非陈平奇计,几倾汉祚,唐太宗英武冠绝古今,渭水之盟亦需割袍为誓,至若前朝昏君轻率北狩,遂有土木堡之变,使神器几移。”贾环一脸严肃的道。

   首辅唐慎微抚须赞道:“皇上,贾侍读所言极是,此皆天子亲征之鉴,血泪斑斑,足令后世惕然。”

   “《易》云:\"大君有命,开国承家,小人勿用。\"今蒙古虽扰边陲,陛下轻涉锋镝,犹以和氏璧击石,纵得小胜,实亏大体,此正明君忧国之道也。”

   首辅唐慎微的话音刚落,贾环便如捣蒜般连连点头,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道:“对,对,对,大人所言极是。”脸上还露出一副心悦诚服的表情。

   皇上面沉似水,仿佛笼罩着一层寒霜,他的眼神冷冽,直直地盯着眼前的贾环,声音冰冷的道:“贾家小子,莫非你觉得朕的禁军,皆是酒囊饭袋?你就如此笃定,朕的禁军,打不赢那些蒙古人?”

   贾环连忙做惶恐状,道:“皇上,臣可不敢这样说?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万乘之君行不履危。………至于禁军……”

   皇上见贾环还欲言又止的鬼样子,气得骂道:“你还有什么不敢说?”

   贾环犹豫的道:“皇上,臣想……您如果此时回京,路上遇到蒙古骑兵,禁军既想保护皇上,又想分兵去抵抗蒙古人,难免……顾此失彼……,陛下若在阵中,禁军三军将士出于忠心,瞻前顾后,不能全力杀敌。”

   皇上寒着脸道:“依照你的意思,朕随军回京,还会耽误了禁军杀敌?”

   “皇上,臣不敢……”

   首辅唐慎微又道:“皇上,贾侍读所言有理,昔周成王践祚,周公旦摄政七年,终致太平;宋真宗澶渊之盟,寇准力劝驻跸,遂定百年和局,蒙古劲敌,宜缓图之,不能急于一时,圣上当以垂拱治天下。”

   首辅唐慎微与贾环,一唱一和,互相夸赞,康元帝心中不满,却也无可奈何。

   贾环见皇上脸色还是不好,笑着道:“陛下是天下明君,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坐镇承德行宫,指挥禁军将士各展所长,何需亲临战阵?”

   皇上听了,脸色好了许多,轻哼一声,道:“贾家小子,少说这些好听的话,你既然说朕是天下明君,为何朕又不能亲征抗蒙?”

   “历史上,汉高祖抵御匈奴,唐太宗也曾领军灭突厥,以天下苍生为念,都身先士卒,怎么到了朕这里,就不能御驾亲征了?在你眼里,朕难道是不能领兵的无能君主?”

   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,你自己什么武力值,难道不知道?

   大殿群臣,都望向贾环,皇上这话,可不好回答啊!

   汪文静、陈砚之之辈都忍不住幸灾乐祸的望着贾环。

   贾环,你说做皇上的,不应该领兵,汉高祖、唐太宗御驾亲征,又怎么解释?

   贾环如果敢说当今皇上能力不足,比不上汉高祖、唐太宗,所以不能领兵,那更是要作死。

   贾环马上恭敬的鞠躬一礼,诚恳的道:“臣无礼了,只愿吾皇为尧舜,不愿皇上为汉高祖、唐太宗。”

   “…………”

   无耻!

   太无耻了!

   贾环,这也实在太无耻了吧。

   汪文静、陈砚之等人暗骂贾环无耻,真是马屁精,尽拿好话溜须哄骗皇上。

   汉高祖、唐太宗虽然功绩显赫,地位却远不如尧舜的,在儒家道统,尧舜是最理想化的圣皇,道德的最高典范。

   尧舜属于道统,是已经神话了的圣主,汉唐仅仅属于政统,人类的明君。

   尧舜属于“创德”之巅,远高于汉高祖的“创业”和唐太宗的“中兴”。

   虽明知贾环是捡好听的话来说,皇上还是忍不住心中高兴,嘴角上扬,笑骂道:“休要胡说,已经做了翰林院六品侍读,说话做事不懂严谨一些,什么尧舜,说这种小儿之言,岂不让人笑话你?”

   皇上收起笑容,道:“如此说来,贾侍读,你是一意孤行,要反对朕回京了?反对禁军与蒙古骑兵野外较量?”

   贾环想了想,说道:“陛下身系九鼎,实乃大雍社稷命脉所在,朝廷如若想引诱蒙古人过来,也不能让皇上冒矢石之险。”

   嗯?

   不用仓促回京诱敌?

   “皇上一向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,爱民如子,留在承德行宫,皇上可经常巡视附近皇庄的试种地里新种苗,关心农田耕种。”

   让皇上经常出去巡视皇庄农田?

   附近的皇庄农田,距离承德行宫最近的几里,远的十几里。

   想引蒙古骑兵过来?

   陈砚之立刻站出来表忠心,反对道:“皇上,臣反对,贾侍读,真是荒唐,刚才你还口口声声说皇上是大雍社稷命脉,不应该涉险回京,如今又让皇上出去冒险?岂不是自相矛盾?”

   汪文静等人知兵之人,都暗骂陈砚之蠢货。

   在承德行宫附近巡视皇庄,怎么能与回京路上风险,相提并论?

   回京的路上,没有防御工事可以依靠,要实打实地承受蒙古骑兵狂暴的正面冲击,没有退缩的余地。

   皇上在皇庄巡视,附近会有大量的斥候,只要发现蒙古骑兵来了,禁军只需要拦截一会蒙古骑兵,圣驾就能安全回承德行宫。

   到时候,几万禁军就能全力的围剿蒙古骑兵。

   皇上没理陈砚之这书呆子,望向首辅唐慎微。

   唐慎微站出来,表示附议贾环的建议。

   皆大欢喜,主战的禁军的勋贵将领和保守的文官,都能接受。

   文官本来反对皇上回京,皇上现在留在承德行宫,只是要经常出去巡视皇庄。

   几万禁军保护下,应该出不了什么危险。

   (第一更,继续码字,第二更可能很晚)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