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值深秋,薛宝钗独坐于蘅芜苑的窗边,手中拿着一封刚从金陵送来的家书。信上说,薛家在江南的几处铺面又亏空了数千两银子,哥哥薛蟠在外头欠的赌债已累积至上万,母亲整日以泪洗面。
宝钗缓缓折起信纸,面上看不出什么波澜,只指尖微微发白。她起身走到妆台前,打开一个紫檀木匣,里面静静躺着那支她最为珍爱的赤金点翠簪子。曾几何时,她每日变换着不同的首饰,从不重样;如今,这支最爱的簪子却要收起来,怕是许久都不能戴了。
“莺儿,把这簪子收进库房吧。”她轻声吩咐。
小丫鬟接过匣子,不解地望了她一眼,却也不敢多问。
宝钗转身望向窗外,几片枯叶正打着旋儿落下。她想起刚进贾府时的光景,那时薛家虽已不如从前,到底还是“丰年好大雪”的皇商世家,她亦有着少女应有的期许与憧憬。而如今...
“宝姑娘,林姑娘那边派人来问,今日还去不去看她了?”一个婆子在门外问道。
宝钗定了定神,脸上又挂起那抹恰到好处的微笑:“去回话,说我稍后便到。”
———
潇湘馆内,药香弥漫。黛玉半倚在榻上,见宝钗进来,勉强撑起身子:“你可来了。”
宝钗在她身边坐下,从丫鬟手中接过燕窝粥,亲自喂她:“今日觉得怎样?咳嗽可好些了?”
“还是老样子。”黛玉轻轻咳嗽几声,“难为你日日来看我,还总带这些来。”
“这有什么。”宝钗拿帕子替她拭了拭嘴角,“你我姐妹,何必说这些见外的话。”
正说着,外面传来宝玉的声音:“林妹妹今日可好?”
帘子掀起,宝玉大步走进来,见到宝钗,脚步顿了一下,笑容略显僵硬:“宝姐姐也在。”
宝钗不动声色地点头:“来瞧瞧黛玉。”
宝玉径直走到黛玉榻前,关切地问长问短,全然忘了宝钗还在旁边。宝钗静静看着,只见黛玉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,眼中有着平日里不曾见的光彩。
说了一会儿话,黛玉忽然剧烈咳嗽起来,宝玉情急之下,一把抓住她的手:“妹妹别怕,我在这儿!”
宝钗手中的勺子轻轻碰在碗沿上,发出细微的声响。
这时,外面有小丫鬟来回话:“宝姑娘,太太那边请你过去一趟。”
宝钗如释重负地起身,将碗递给紫鹃,朝二人微微一笑:“你们说话,我先过去了。”
走出潇湘馆,秋风扑面而来,带着彻骨的凉意。宝钗慢慢走着,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宝玉那一声情真意切的“妹妹”。她忽然想起前些日子,宝玉病中迷迷糊糊时,口口声声喊的也是“林妹妹别走”。
原来,不管她多么体贴懂事,多么符合一个大家闺秀的标准,终究走不进他的心里。
———
次日,王夫人屋里。
“宝丫头,有件事要与你商量。”王夫人拉着宝钗的手,“凤丫头病着,探春一个人管家实在忙不过来,你素来稳重,想请你帮着照看照看。”
宝钗垂眸:“舅母抬爱,只怕我年轻不懂事,辜负了您的信任。”
“你过谦了。”王夫人拍拍她的手,“就这么定了,从明日起,你就和探春一同理事。”
宝钗只得应下。
管家之事远比想象中艰难。下人们见探春是未出阁的姑娘,宝钗又是外姓人,不免有些怠慢。头几日,宝钗还循循善诱,以理服人,可那些人见她温和,越发得寸进尺。
这日已是午时三刻,说好一早送来的账本迟迟未到。探春坐在厅上,面色不悦。宝钗安静地坐在一旁,手中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。
又过了半个时辰,几个婆子才慢悠悠地晃进来,领头的王嬷嬷赔笑道:“姑娘恕罪,今日事多,来迟了。”
探春正要发话,宝钗却忽然将茶杯重重放在桌上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众人都吓了一跳,齐齐看向她。
“事多?”宝钗声音不高,却字字冰冷,“我看是诸位妈妈年纪大了,记性不好。要不要我回了琏二奶奶,请她给各位换个轻松点的差事?”
王嬷嬷等人面面相觑,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一向温和的宝姑娘口中说出的。
“怎么,当我说话是耳旁风?”宝钗站起身,目光扫过众人,“还是觉得我和三姑娘年轻,镇不住你们?”
“不敢,不敢...”婆子们连忙低头。
“既然不敢,那就把账本留下,各自回去好好当差。”宝钗冷冷道,“再有下次,直接领罚,不必再来回话。”
婆子们唯唯诺诺地退下后,探春惊讶地看着宝钗:“宝姐姐,你今日...”
宝钗深吸一口气,重新坐下,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和:“让三妹妹见笑了。只是这些人若不严厉些,日后更难管教。”
探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———
转眼到了腊月,贾府上下为准备过年忙得不可开交。这日,宝钗刚理完一桩家务,回到蘅芜苑,却见薛姨妈坐在屋里抹眼泪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