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打到北极圈了,你让我继承皇位?

第948章 状元报喜(下)

  和那妇人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,听到‘张谦’二字,人群瞬间沉默了下来。

   其实,最初村里人对会识字的张谦,还是抱有几分敬意的。

   毕竟,乡下能出个识文断字的读书人,写个对联、记个账目、读封家信都方便不少。

   可随着张谦年岁渐长,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。

   二十多岁不下地干活,也不张罗娶妻生子,在村人眼中这便是不务正业,是不孝的铁证。

   越是封闭的环境,越是容易对异类产生排斥。

   在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的观念里,农民的本分就是种地,读书那是遥不可及的奢望。

   张谦的坚持,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痴心妄想,一种对祖辈传承生活的背叛。

   尽管张谦没吃他们家大米,但仍让大家打心底不爽。

   那道阶级的鸿沟,有时并非来自外部的压迫,而是烙印在他们自己的内心当中。

   但他们之中出现一个试图跨越这条鸿沟的异类,无需世家、皇权压迫,他们内部便会先行讨伐。

   见人群依旧死寂,无人应答,卢文知县额角冒汗,更是焦急。

   他目光一扫,看到了人群前面的张家村族老,立刻指着他喝道:“张骁!你说!你们村有没有叫张谦的,他家人呢?”

   族老被知县点名,吓得一哆嗦。

   连忙转身看向身后黑压压的村民,颤声问道:“张老蔫呢?张老蔫来了没有?”

   人群中有人闷声回答道:“好像......好像还在南坡那块田里没回来呢......”

   族老一听,急得跺脚:“那还愣着干什么!还不快去把人叫来......不,请来!”

   “恭恭敬敬地把人给我请过来!快去!”

   一个机灵的小伙子应了一声,拔腿就要往南坡跑。

   “慢着。”

   刘大封突然开口,让那小伙子的脚步瞬间钉在原地。

   他看向一旁忐忑不安的卢文,语气平和道:“卢知县,我等奉皇命前来报喜,哪有自己在此等着,反让老人家奔波过来的道理?”

   “不如这样,你我二人亲自去田里迎一迎这位老丈,如何?”

   卢文闻言,心里有些不忿。

   他这堂堂县太爷,何时去过田间地头迎一个老农?

   但人家四品京官都亲自去迎,他自是半个不字也不敢说。

   连忙挤出笑容,躬身道:“大人所言极是,是下官考虑不周,理当如此,理当如此!”

   于是,一幕奇景在张家村上演。

   一个京官和一个‘百里侯’,在一群红袍军士的簇拥下向着田地走去。

   好奇的村民们也按捺不住,远远地跟在后面。

   田地里,张父正弯腰挥动着锄头,汗水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,滴在干涸的土地上。

   他心无旁骛,只想趁着日头还不算太毒,赶紧把这片豆子地锄完。

   忽然,他听到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在身后响起,似乎有很多人正朝着田埂走来。

   他诧异地直起有些酸痛的腰,抬手搭在眉骨上,眯着眼望去。

   这一看,他整个人瞬间僵住了,如同被施了定身法。

   只见田埂上,不知何时站满了人。

   为首两人,一人穿着蓝色官服,另一人穿着一身绯红色官袍。

   在他们身后,是两排盔甲鲜明、外罩红袍的军士,如同庙里的金刚罗汉般肃立。

   再往后,则是黑压压一片的张家村村民。

   那些熟悉的面孔上,此刻都带着极其复杂的神情。

   震惊、敬畏、惶恐,甚至还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谄媚。

   张父哪里见过这等阵仗?

   当即吓得魂飞魄散,手里的锄头掉在地上。

   他手足无措,下意识地就要往泥地里跪:“县......县尊老爷......草民......草民......”

   他这一跪,可把卢文吓得不轻,脸都白了。

   我的天老爷!您老人家现在是什么身份?状元公的亲爹!

   您这一跪一叫,让身旁这京官看着了,我他娘的还活不活了?!

   本该家里还有十房小妾等着照顾呢,可舍不得这么早就走了。

   卢文一个箭步冲下田埂,也顾不得官靴沾泥,慌忙伸出双手扶住张父。

   声音更是都急得变了调:“老丈!万不可如此!折煞下官了!”

   张父被他这反应弄得更懵了。

   县尊不是最喜欢百姓跪他了吗?听闻几年前县尊下乡,遇见百姓没跪,还让人抽了那人十鞭子。

   今日这是怎么了?

   张父跪也不是,起也不是,一时间僵在原地,一脸茫然。

   就在这时,那位绯袍大官也缓步走下田埂。

   “老丈,莫要惊慌,您可是新科状元郎张谦的父亲?”

   听到儿子名字,张父心头猛地一紧。

   当即也顾不得害怕了,急忙抬头,声音带着颤抖:“张谦正是我儿,敢问官人,我家谦儿可是在京中可是出了什么事?”

   听闻此言,刘大封脸上的笑容愈发和煦。

   他伸出手,轻轻拍了拍张父因紧张而紧绷的手臂:“老丈放心,是好事,天大的好事!”

   “您儿子在京中有了喜讯,陛下特意命本官前来给您报喜。”

   “陛......陛下?给......给我报喜?”

   张父只觉得脑袋里‘嗡’的一声,仿佛有千万只蜜蜂在同时振翅。

   皇帝,那个只在戏文中存在的真龙天子,给他这个黄土埋到脖子的老农传信?

   这......这说的是人话吗?他怎么有些听不懂?

   不仅张父懵了,其他村民也蒙了。

   不是......没听说过张老蔫和陛下沾亲带故啊,怎么还和皇帝传上信了?

   看着张父彻底呆滞的模样,刘大封理解地笑了笑,揽住他的手臂:“老丈,这不是说话的地方,我们先上去,容本官慢慢与您分说,可好?”

   手臂上传来的力度,让张父稍稍回神。

   他看了看眼前这位气度非凡的大官,又看了看一旁点头哈腰的县太爷,混沌的脑子终于反应过来。

   他儿子真的出息了!出息到连皇帝都知道了!还派了这么大的官来找他!

   他连忙点头,声音带着哽咽:“哎!哎!好......好......全听官人安排!”

   在刘大封的搀扶下,张父有些踉跄地走上了田埂。

   站定之后,刘大封收敛了笑容,神色变得肃穆庄重。

   他后退一步,整理了一下衣冠,随即从身旁一名随从恭敬捧着的锦盒中,请出一卷玄色绸缎。

   绸缎在阳光下,流淌着尊贵而耀眼的光芒,惹得旁人一阵低呼。

   光是这布料,怕是就能换十斤粮食吧!

   “奉天承运皇帝,制曰:”

   “汾州张谦,寒门砥志,少时贫苦,犹自强学不辍。

   今岁开科取士,笔惊四海,魁夺天下,朕心甚悦。

   子既成才,父之功也。张父教子有方,为国育材,特赐迁居京师,赏宅院一座,安享天年。

   张母虽早逝,然生养有功,追封诰命,以慰慈魂。

   孝义县教化有功,赐免三年田赋,立‘状元碑’于县门,永彰文风。

   张家村建“状元祠”,开一族香火,春秋祭祀,光耀门楣。

   钦此。”

   圣旨宣读完毕,刘大封含笑对浑身颤抖的张父道:

   “老丈,陛下还特赐白银千两、绸缎十匹,为您添置家当。三日后,下官亲自护送您上京与状元郎团聚。”

   此言一出,田埂内外寂静无声,唯有秋风卷着稻浪。

   刚刚刘大封每念出一句,村民们的嘴巴就张大一分,眼睛就瞪圆一分,心中的震撼加剧一层。

   对于这些农户而言,皇帝、圣旨、京城,那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。

   他们只能听懂,陛下看在张谦的面子上,免了他们三年赋税。

   这意味着未来三年,家家户户都能多存下些活命钱!

   又立了状元碑,以后孝义县的人走出去,脸上都有光。

   而最让他们眼馋的,是建状元祠,开一族香火!

   华夏子孙最重宗族,最敬祖先。

   族谱另起一页,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顶级荣誉了。

   能在家乡立祠,享受一族香火供奉,那是什么概念?

   不少村民下意识地扭头,目光飘向村后张家祖坟的方向,等下定要去看看,张家的祖坟怕不是冒了青烟?

   然而,张父却不在意这些,只是抹着眼泪问道:

   “官人......我家谦儿在京中过得可还好?他......他没受什么委屈吧?”

   此言一出,刘大封眼中闪过一丝动容。

   “老丈放心,状元郎是陛下亲自在金殿上点的头名,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,在帝都备受敬重,谁敢给他委屈受?”

   “陛下已经赐下了宅院,他如今住在新院子中,就等吏部授予官职,便可为朝廷效力了。”

   听到儿子安好,张父脸上的皱纹才舒展开来,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。

   他这才有心思去想圣旨上的事情:

   “官人,草民不太懂......按您这么说,我儿这算是做了大官了?”

   “大官!”刘大封肯定地点头。

   “那......那有多大?可有咱们县尊老爷这么大?”

   一直站在旁边的卢文听到这话,双腿一软,差点当场给张父跪下。

   心里更是叫苦不迭:‘老爷子哎!您怎么总和我过不去?’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