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奇幻 民间故事三百篇

第93章 西厢记

民间故事三百篇 月色柔情 1976 2025-03-15 22:52

  在唐朝贞元年间,蒲州有一座普救寺,寺中香烟袅袅,梵音阵阵,于清幽中透着几分神秘。普救寺旁,有一崔府,府中住着前朝相国崔珏的遗孀郑氏,以及她的女儿崔莺莺,还有崔莺莺的婢女红娘。

   彼时,崔莺莺年方十九,生得花容月貌,才情出众,琴棋书画,无所不通。只可惜命运弄人,相国离世,家道中落,崔氏母女护送相国灵柩回乡,因路途有阻,暂居普救寺西厢。

   一日,洛阳书生张珙,表字君瑞,赴京赶考,路过蒲州,听闻普救寺乃佛门圣地,便入寺游玩。行至西厢,恰遇崔莺莺与红娘在园中散步。微风拂过,崔莺莺的罗裙轻轻飘动,如春日里盛开的繁花,娇艳动人;她的眉眼间,透着一股灵动与娇羞,恰似那含露的芙蓉,清新脱俗。张生只一眼,便惊为天人,一颗心就此沉沦。

   回到客舍后,张生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。崔莺莺的倩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,他深知自己已深深爱上了这个女子。为了能多见崔莺莺几面,张生不惜花费重金,在普救寺中租下一间客房,每日借口听经拜佛,只为能在寺中与崔莺莺偶遇。

   时光悄然流逝,张生始终未能与崔莺莺有更多交集,心中满是失落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。一日,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,率领五千贼兵,将普救寺团团围住,扬言要抢走崔莺莺做压寨夫人。

   寺中众人皆惊恐万分,郑氏更是吓得瘫倒在地。崔莺莺虽心中害怕,却也镇定自若,她对母亲说:“母亲,事已至此,莫要惊慌。为保寺中众人安危,女儿愿随那贼寇而去。”郑氏哭着抱住崔莺莺,说道:“我儿,为娘怎忍心让你落入贼手。”

   就在众人无计可施之时,张生挺身而出,他对郑氏说:“夫人莫急,小生有一计,可退贼兵。小生有一好友,名叫白马将军杜确,现任征西大元帅,统兵十万,镇守蒲关。只需修书一封,派人送去,他定会前来救援。”

   郑氏听后,又惊又喜,连忙说道:“若公子能退贼兵,老身愿将小女许配给公子,以报公子大恩。”张生心中大喜,连忙修书一封,命寺中僧人惠明突围送出。

   不出所料,白马将军杜确接到书信后,立即点齐兵马,赶来救援。他与孙飞虎一番激战,将贼兵打得落花流水,孙飞虎也被当场斩杀。普救寺内,众人欢呼雀跃,纷纷称赞张生的英勇与智慧。

   经此一役,张生满心欢喜地以为,自己与崔莺莺的婚事已成定局。然而,郑氏却突然变卦,她在宴席上,以莺莺已与表兄郑恒有婚约为由,让张生和崔莺莺以兄妹相称。

   张生听闻此言,如遭雷击,心中满是悲愤与绝望。他看着崔莺莺,眼中满是痛苦与无奈,而崔莺莺亦是泪光闪烁,心中对母亲的出尔反尔感到无比委屈。

   回到房间后,张生茶不思,饭不想,整日躺在床上,唉声叹气。红娘见他如此消沉,心中不忍,便对他说:“张公子,你莫要灰心。小姐对你也是有情的,只是夫人那边,还需从长计议。我看小姐近日也是愁眉不展,你不妨写封书信,让我转交给小姐,以表心意。”

   张生听后,心中燃起一丝希望,他连忙起身,研墨提笔,写下了一首情诗:“月色溶溶夜,花阴寂寂春。如何临皓魄,不见月中人?”

   红娘将书信偷偷交给崔莺莺,崔莺莺看完后,心中既欢喜又羞涩。她沉思片刻,也提笔写了一首诗回复张生:“待月西厢下,迎风户半开。隔墙花影动,疑是玉人来。”

   张生收到回信后,欣喜若狂,他深知崔莺莺这是约他在西厢见面。当晚,明月高悬,张生按照约定,来到西厢。他轻轻叩响房门,崔莺莺打开门,两人四目相对,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。

   然而,正当他们互诉衷肠之时,红娘突然闯了进来。崔莺莺又惊又羞,张生也吓得不知所措。红娘却笑着说:“你们两个,也不用这般惊慌。我今日来,是要成全你们。只是此事切不可让夫人知晓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   在红娘的帮助下,张生和崔莺莺开始暗中往来。他们在月下吟诗,在花前漫步,感情愈发深厚。然而,纸终究包不住火,他们的恋情还是被郑氏发现了。

   郑氏大发雷霆,她将红娘唤来,严加审问。红娘见无法隐瞒,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郑氏。她言辞恳切地对郑氏说:“夫人,如今木已成舟,张公子与小姐情投意合。况且张公子曾有恩于我们,若不是他,小姐早已落入贼手。夫人若是执意棒打鸳鸯,不仅会伤了小姐的心,也会被世人诟病忘恩负义。”

   郑氏听后,沉思良久。她深知红娘所言句句在理,再加上她也疼爱女儿,不愿让女儿伤心。最终,她无奈地叹了口气,说:“罢了罢了,既然如此,我也不再阻拦。只是张生必须进京赶考,考取功名,方能正式迎娶莺莺。”

   张生和崔莺莺听闻此消息,心中虽有不舍,但也明白这是他们在一起的唯一希望。于是,张生收拾行囊,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。

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