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奇幻 民间故事三百篇

第266章 青团

民间故事三百篇 月色柔情 1988 2025-03-15 22:52

  在江南的一座小镇,悠悠的石板路蜿蜒在白墙黛瓦之间,街边的垂柳依依,随风轻拂。镇中心有一家名为“艾香阁”的小店,店面不大,却总是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艾草香气,那便是制作青团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。小店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阿念的年轻女子,她继承了奶奶的手艺,把青团做得有声有色,深受小镇居民的喜爱。

   阿念自幼便与奶奶生活在一起,奶奶是小镇上出了名的巧手,尤其是做青团,那手艺堪称一绝。小时候,每到春天,阿念最期待的便是奶奶做青团的时刻。春日暖阳下,奶奶带着阿念来到田野边,寻找鲜嫩的艾草。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,嫩绿的艾草在风中轻轻摇曳,散发出淡淡的清香。奶奶蹲下身子,仔细挑选着艾草,一边挑一边对阿念说:“阿念,做青团要用这种最嫩的艾草尖儿,这样做出来的青团才会有春天的味道。”阿念学着奶奶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艾草,小小的手掌里渐渐攒满了嫩绿的艾草。

   回到家后,奶奶便开始教阿念制作青团。奶奶先把艾草洗净,放入锅中焯水,去除苦涩味。阿念在一旁帮忙烧火,看着锅中的艾草在热水中翻滚,颜色变得更加翠绿,她的眼睛里满是好奇。艾草焯好水后,奶奶把它捞出来,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会儿,然后捞出挤干水分,用刀切成碎末。奶奶告诉阿念:“这一步很重要,一定要把艾草的水分挤干,不然会影响青团的口感。”阿念认真地点点头,接过奶奶手中的刀,学着切艾草末,虽然切得有些参差不齐,但她却做得格外用心。

   接下来是制作糯米团,奶奶把糯米粉倒入盆中,加入适量的热水,开始揉面。奶奶的手就像有魔力一样,不一会儿,就将糯米粉揉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。“揉面要用力,揉得越久,面团就越有韧性,做出来的青团才好吃。”奶奶一边揉面,一边对阿念说。阿念接过面团,使劲地揉着,不一会儿,额头就冒出了汗珠。在奶奶的指导下,阿念终于把面团揉好了。

   揉好的糯米团被分成一个个小剂子,奶奶拿起一个小剂子,用手搓成圆形,再用大拇指在中间按出一个小窝,放入适量的艾草末和馅料。阿念最喜欢吃的是豆沙馅的青团,奶奶做的豆沙馅细腻香甜,入口即化。奶奶把馅料包好后,轻轻搓成圆形,一个青团就初步成型了。阿念学着奶奶的样子包青团,可是她包出来的青团不是形状不好看,就是馅料露出来了。阿念有些沮丧,奶奶笑着安慰她:“别着急,包青团是个细活,多练习几次就好了。”在奶奶的鼓励下,阿念又拿起一个小剂子,继续练习。

   终于,阿念包出了一个像样的青团,她兴奋地拿给奶奶看:“奶奶,你看,我包好了!”奶奶接过青团,仔细地看了看,笑着说:“阿念真厉害,包得真好!”得到奶奶的夸奖,阿念心里乐开了花,她更加努力地包起青团来。

   青团包好后,奶奶把它们放入蒸锅中蒸熟。阿念守在蒸锅旁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,鼻子使劲儿地嗅着,那股越来越浓的艾草香气,勾得她肚子里的馋虫直打转。不一会儿,青团蒸熟了,奶奶打开蒸锅,一股清新的艾草香气扑面而来,阿念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青团,放入口中,软糯的外皮,包裹着香甜的馅料和清香的艾草,口感丰富极了,那味道简直让她陶醉。“奶奶,太好吃了!”阿念竖起大拇指,赞不绝口。奶奶看着阿念吃得开心,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   从那以后,阿念便跟着奶奶刻苦学习青团的制作。每天放学后,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到家,钻进厨房,练习包青团、蒸青团。有时候,她会因为包青团的速度太慢,或者蒸青团的火候掌握不好,而受到奶奶的批评,但她从不气馁,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,她不断地总结经验,改进自己的技艺。

   随着时间的推移,阿念渐渐长大,奶奶却越来越年迈。在阿念十八岁那年,奶奶把艾香阁的担子交给了她。接过担子的那一刻,阿念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,她暗暗发誓,一定要把艾香阁经营好,让这传承多年的青团味道延续下去。

   阿念接手艾香阁后,生意还算不错。每天清晨,小镇还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,艾香阁就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。阿念早早地起床,准备好食材,迎接前来购买青团的顾客。她做的青团,外皮软糯,馅料香甜,艾草香气浓郁,深受老街坊们的喜爱。

   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新兴小吃涌入小镇,艾香阁的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。看着店里逐渐减少的顾客,阿念心里十分着急,她深知,要想让艾香阁重新焕发生机,就必须做出改变。

   一天晚上,阿念坐在店里,翻看着一本关于江南美食历史的书,突然看到了关于青团起源的典故:相传春秋时期,介子推被焚于绵山,晋文公下令寒食节禁火。百姓们为了在寒食节期间有食物可吃,便用艾草汁和糯米制作成青团作为冷食。从那以后,青团就成了寒食节的传统美食,也渐渐成为江南地区春日里的特色点心。阿念灵机一动,心想:既然青团有这样一段独特的历史,我何不把这段故事融入到青团的宣传中呢?

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