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朱元璋到现代

第167章 谋划阻挠朱樉

朱元璋到现代 米饭不顶饱 2114 2025-03-15 23:06

  宋濂话音刚落,只见徐达大步出列,他的声音如洪钟般,在朝堂上清晰地响彻开来。

   “陛下,宋学士所言极是。”

   “臣虽身为武将,平日里惯于征战沙场,并不擅长朝堂之上的论道。”

   “然而,土地之事,关乎国之根本,臣心中却再清楚不过。”

   “河南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饱受苦难。”

   “若能借此次改革,让他们重获生机,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,这对于国家,对于百姓而言,无疑都是一件幸事。”

   “秦王殿下向来胸怀雄心壮志,此次率先在河南推行土地国有化改革,必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,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。”

   “望陛下明察,莫要因一时之疑虑,错失革新良机。”

   徐达这番话落下,朝堂之上,顿时陷入一片寂静。

   那些弹劾朱樉的官员们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面面相觑,显然没想到宋濂与徐达竟会站出来为秦王说话。

  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,那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,在群臣之间来回扫视。

   紧接着,他不着痕迹地朝朱标挑了挑眉毛。

   朱标见此情景,上前一步,恭敬说道,“父皇,儿臣以为,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。”

   他目光沉稳地环顾朝堂一周,继续说道,“秦王推行土地国有化,未曾先行奏明圣上,从朝堂规矩而言,确有不妥之处。”

   “然而,据儿臣所知,秦王殿下一贯心系百姓,其此举初衷或许是为了改善河南当地民生,让百姓免受土地兼并之苦。”

   “如今之计,儿臣以为不如先派得力官员前往河南,深入实地,详细考察改革推行的实际情况,待掌握详实信息后,再做定夺。”

   “如此一来,既能彰显父皇处事公正,不偏听偏信,也能确保改革举措得以妥善施行,真正惠及百姓。”

   朱元璋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,道,“标儿所言有理。”

   “你主掌中书省这些时日,行事稳重,颇有章法,咱甚是满意。”

   “既然如此,那就由你来安排官员前往河南考察一事吧。”

   说罢,朱元璋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,冷冷地扫视着朝堂众人,神色威严,沉声道。

   “改革之事,关乎我大明的兴衰,朕向来鼓励革新之举,期望能借此让我大明江山永固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   “但朕绝不允许任何人借着改革的名义,肆意妄为,扰乱朝纲。”

   “若有官员胆敢借此机会,徇私舞弊,中饱私囊,破坏改革大计,朕定不轻饶,必将严惩不贷!”

   朝堂之上,官员们纷纷惶恐跪地,齐声领命,声音在大殿内回荡,充满了敬畏之意。

   那些弹劾朱樉的官员,心中虽暗自咒骂朱元璋此举分明是偏袒太子与秦王。

   可在这威严的朝堂之上,面对朱元璋的强势表态,他们也只能强压心中的不满,满脸不甘地跪地领命。

   待朝会散去,朱元璋和朱标一同朝着乾清宫走去。

   一路上,父子二人皆未言语,气氛略显凝重。

   朱元璋拿起桌上的茶盏,轻抿一口,随后看向朱标,问道,“标儿,今日朝堂之上这般热闹,你都看出来些什么?”

   朱标微微皱眉,脑海中迅速回想朝堂上弹劾朱樉的那些大臣,而后有条不紊地说道。

   “父皇,儿臣以为,今日朝堂上弹劾老二的大臣,其中大部分是忌惮土地改革在整个大明推广开来。”

   “这些大臣在地方上,要么与豪绅相互勾结,要么自身就是广占田产的大地主。”

   “一旦土地国有化全面推行,他们所拥有的巨大利益必将遭受重创,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在朝堂上弹劾老二,试图阻止改革的脚步。”

   朱标稍作思索,又提及朝堂上武将的态度。

   “此次魏国公身为武将之首,旗帜鲜明地支持老二的改革举措,可奇怪的是,其他武将竟无一人站出来响应支持。”

   “儿臣由此猜测,那些武将心里怕也是不同意改革的。”

   他微微叹了口气,分析道,“武将们大多行伍出身,不像文臣那样与土地利益有着盘根错节的深厚纠葛。”

   “然而,他们的家眷、亲族在地方上或许同样拥有不少田产营生,土地改革一旦实施,难免会波及到他们的利益,所以他们即便嘴上不说,心里也对改革有所抵触。”

   说到此处,朱标不禁感慨,“唉,若不是魏国公和宋学士在现代也学习过,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怕是整个朝堂上都没一个人会支持老二的改革。”

   朱元璋微微点头,目光深邃,似能洞察人心,“标儿,你看得准。”

   “这朝堂之上,利益盘根错节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”

   “武将们平日里心思隐晦,只管专心练兵打仗,可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,倒也学得精明起来了。”

   “怎么样,咱就给你说过,土地国有化事宜不能在朝堂上商议,只能先斩后奏。”

   “你瞧瞧,若是在朝堂上商议,那些守着自身利益的官员们,能让这事儿有实施的机会吗?肯定是百般阻挠,根本推行不下去。”

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