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明渣的逆袭

第75章 我有如许猛士

明渣的逆袭 浮沉的命运 2196 2025-04-07 10:26

  大军出征当日,城头城外戒备森严,城中将士们进进出出,脚步匆匆,到处都是告别的场面,情景感人。

   书房中,朱和垚一一接待下面的官员将领。

   “屈先生、郑将军,大军出征,二位便宜行事。浙江后方,就交于二位了!”

   “大人放心就是!”

   屈大均与郑思明慨然领命。

   便宜行事,意味着一旦有变,他们可以处置任何人。

   “李大人放心,我一定会将若男救回!”

   李之芳进来,听到朱和垚的话语,低低一声叹息。

   “仲麟还年幼,你多提携他。”

   李之芳说完,摇头离开。

   他的儿子李仲麟,非要随朱和垚北上,一起搭救姐姐,他拦也拦不住。

   “文开兄,大军出征,火器还需源源不断北上。有劳文开兄了!”

   戴梓赶紧肃拜领命:“大人放心,下官必会竭尽全力,为大军辎重火器尽心竭力!”

   与以往相比,戴梓看向朱和垚,神态恭谨了许多。

   朱慈诏夫妇进来,一家三口面对,都是心事重重。

   “安之,北伐有把握吗?”

   朱慈诏迟疑道,眼中的忧虑显而易见。

   无论是衢州大溪滩,还是杭州城,又或是此次北上攻打南京,儿子都没有必胜的把握,都是一场豪赌。

   前两次侥幸赢了,这一次却是固若金汤的南京城,他心里实在没底。

   朱和垚点点头:“爹,放心就是。有八成以上的把握,我会小心的!”

   父亲的衣领遮的虽还严实,脖子上隐隐约约的抓痕,还是让他敏锐地捕捉到。

   难道说,屈大均已经劝过母亲,但父亲还是不能逃过一劫?

   “儿子,不可用强,不行就撤回浙江。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!”

   朱慈诏意味深长一句。

   能不能救回李若男,尽了力就是,没有必要鱼死网破。

   “爹,放心吧!南京城,我破定了!”

   朱和垚微微一笑,安慰着父亲。

   “儿子,李大小姐对你有情有义,你一定要把她带回来,到时候还有郑宁,三个人一起娶了!”

   朱胡氏看着儿子,幽幽道。

   朱和垚看向母亲,不知不觉两鬓斑白,或许就是为了他出征发愁。

   “阿母,等破了南京城,孩儿亲自回来接你!”

   朱和垚拍着母亲的手笑着安慰道。

   三个女孩都娶了,他这是人生走上巅峰啊!

   “孩儿,好好好!阿母就在杭州城,等着你凯旋归来!”

   朱胡氏擦起了眼泪。

   自始至终,她只顾和儿子说话,正眼都没有瞧过一眼丈夫。

   朱和垚看在眼中,把母亲拉到一旁,在她耳边轻声道:“阿母,你就不要放在心上了。你的丈夫姓朱,前明崇祯帝之子,永王朱慈诏。”

   朱胡氏猛地抬起头来,看着儿子,又看了丈夫,眼神惊愕。

   “爹,你要好好照顾阿母!”

   朱和垚轻轻拍了拍母亲的手,向父亲一本正经说道。

   “放心吧!爹会的!”

   朱慈诏神情尴尬,随即道:“安之,如果一切天遂人愿,去孝陵祭祀一下。”

   他要忙杭州学堂的事情,而且他不想随军北上,给儿子增加压力。

   朱和垚点点头:“父亲放心,孩儿铭记在心!”

   明孝陵,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陵墓,作为朱明后人,他是要去祭祀一下。

   张世豪在书房外禀报。

   “大人,洛佩斯神父带了几个传教士过来,说是懂操弄火炮懂医术,都要求随军北上。”

   “这个洛佩斯,是担心我大军战事不利,派监军前去吗?”

   朱和垚摇头。

   张世豪继续禀报:“大人,台湾郑氏的郑明珠,也要求随军北上。”

   “告诉郑氏与传教士们,让他们先在大堂等候,然后随军北上。”

   朱和垚吩咐下去。

   陈永华懂水战,正好可以作为军中幕僚。

   却不知这位郑明珠郑大小姐,北上是为了什么?

   旅游吗?

   她就不怕兵败了吗?

   “大人,高小姐来了。”

   张世豪的声音又在书房外响起。

   “儿子,好好和高小姐说话!吉时未到,还有功夫!”

   朱胡氏意味深长叮嘱一句,看了看欲言又止的丈夫,脸色一板。

   “还不快点离开?儿子要和高小姐说些私房话!”

   “是!夫人!”

   朱慈诏唯唯诺诺,跟着妻子离开。

   父母离开,跟着高青俏生生的身子进来,门又被关上。

   “高青,你来了。”

   朱和垚请高青坐下,自己回到椅子上坐下。

   看她眉头不展,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镇定,朱和垚柔声道:“不用担忧,我一定会平安归来。或者,到时接你北上。”

   身边人越是担忧,他越要故作镇定,抚慰人心。

   “安之,你是天命所归,一定会大破清军。”

   高青强颜欢笑:“家里面不用担心,我会好好照顾老爷老夫人,你只管安心征战。”

   天命所归?

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