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明末争雄

第266章 庐江县

明末争雄 如梦观影 2079 2025-03-15 23:06

  陈吉发没想到史可法做事这么死板,废了半天口舌还是碰了软钉子,实在有些遗憾。

   不过,这事情强求不来,于是起身作揖,道谢告辞。

   “方才子安说的在理。”孙临陪他出来,“不过,巡抚大人持重,害怕乱了地方法度,也有些道理。”

   “事急从权。如今大厦将倾,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。须得锐意创新,激励士民。”

   “道理愚兄都懂。子安也莫要太气馁,你方才说的那些话,某记在心里,回去后便招些家丁先操练起来。”

   陈吉发笑了笑,觉得这个孙临单纯得很,于是开玩笑道:“不如你偷偷帮我屯田算了。”

   “那可不敢!”孙临连忙摆手,“若真干了,家兄和岳丈怕不是要打死某。”

   “哈哈,克咸兄是个趣人。有空去江夏做客。”

   “一定一定!”

   两人聊着到了城门口,陈吉发与巡抚幕僚交接了物资,最后,将盖着黑布的两个箩筐扔下。

   “这些,也麻烦清点下。”

   那幕府狐疑,孙临探头探脑的看,但在黑布揭开的刹那,顿时瞪大眼睛,捂嘴强忍住呕吐。

   交接的人员脸色都不太好看,因为箩筐中,尽是乌青发黑的首级,用石灰泥土简单的处理了,但仍看得出死亡时的狰狞恐惧。

   “祖大乐抢了二百多走,只剩下这些了,大约九十几个,都验过了,应能换些战功。”

   “这是何意?”

   “陈某要这些无用,但史大人需要。”陈吉发笑了笑,“史大人中正爱民,如今朝廷上这样的好官不多了。能为大人仕途尽些绵力,也算是陈某为天下百姓做了些好事罢。诸位,告辞!”

   陈吉发甩了披风,扬鞭策马而去,身后,二十铁蹄隆隆而过,震撼人心。

   “真义士也!”那幕府赞叹。

   “男儿当如是!”孙临羡慕不已。

   且不管桐城诸人如何看待自己,这次桐城之行,对于陈吉发来说并没有捞到他最想要的好处,还是略显瑕疵。

   回到小村,简单的与几位队官说明情况,便带着几车火药,与老乡绅辞行,往庐江方向去。

   路上的时候,朱大典的信使传来新的军令,让他到了庐江之后,不必北上,在当地组织援军,向东前往含山加强防御。

   “总理大人准备如何行动?”

   “目前不知。总理大人与几位将军争执,两位祖将军都希望立刻进攻,但罗将军、韦将军认为流寇势大,应该避战,只驱逐即可。总理大人虽未做决断,但今日发出军令皆是让各地府县严加守备,看起来是想避战驱敌。只要贼寇不陷落府城,日久自会退走。”

   那信使带着亲卫的令牌,应该是朱大典的心腹,说的话应该有几分可信的。

   对于朱大典这种消极防守的战法,陈吉发也大略有些考虑。

   实际上,史可法也大概是这个套路。

   明朝末年,军事技术已经发展到火炮主宰战场的热武器时代,城墙作为防御手段受到火炮的威胁,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作用。

   除了北京、南京这样的雄城,一般县城、府城的脆弱城墙已经无法应对热兵器时代的火炮轰击,即便夯土城墙的墙体本身不太可能被火炮击垮,但密集的炮击会造成守城方人员的巨大损失和士气低迷。

   单纯的城墙从来不能阻挡敌军,而守城者无法在城墙上有效立足,无法准备大型防御工事,才是火炮对城墙最大的威胁。

   但明朝的士大夫,许多仍然停留在固守城池、消耗敌军的作战思路里,跟不上时代的发展。

   陈吉发不能强求这些士大夫突然就明白了战争科技的发展趋势,也没那个能力劝说他们放弃坚城,着力训练野战部队,与其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,不如相信自己。

   他给了那位传令官一些碎银子,感谢提供情报。然后与他一起全速向庐江前进。

   庐江县城现在有正规部队大约八百来人,还有刚刚从南京增援过来的一哨兵马,由参将葛挺昱统领,暂时由庐江通判节制。

   陈吉发带着朱大典的委任令来,庐江通判有些不高兴,交接的时候很是阴阳怪气说了些话。

   陈吉发不管本地人如何不爽,带着部曲进了兵营,与葛挺昱见面之后,就敲鼓集合。

   葛参将的兵马很快集结起来,清点人数。

   一千的编制大约来了八百六十多人,其中装备齐全的有一百二十多个,剩下的虽然装备不整,但看得出来都是青壮。

   南京的兵马军费给养还算到位,只要将领不是过于贪婪,基本的战斗力还是有的。

   八百本地卫所军集合的时候就稀稀拉拉,过了许久才来了三百来人,皆是老弱。

   有个姓林的指挥使姗姗来迟,见了两位只拱手就立在旁边,不再言语。

   陈吉发问那位传令官:“按军律,鼓声三通不至,该如何处置?”

   军令官有些尴尬,朱大典的部队本就松散,三鼓不至的情况比比皆是,他本人原先的部曲也是这般邋邋遢遢的,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

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