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诸位爱卿,都说说吧,山东局势,接下来我军当如何?原地驻守?还是北上乘胜追击?”州衙的二堂,高阶文武齐聚一堂,商讨接下来的对策。
这规格,已经不输在京的一次朝议了,高阶文武勋贵阁臣,是一个都不差啊,众人听了朱慈烺的发问,都开始嗡嗡的先低声讨论起来。
朱慈烺也并不着急,慢条斯理的喝着茶,盏茶时间流逝,放下茶碗,朱慈烺这才敲敲帅案,见堂下逐渐安静下来,这才准备发问。
“王巡抚,你对山东现在的情况想必更加了解,你先说说吧。”
“是,殿下,依臣所见,现在的局势,依托泰山山脉的屏障固守即可,当然,为了防止建奴再施展围困的战术,臣提议将我军的六万余骑兵全部驻扎在前线。”
“准备随时支援、牵制有可能围困的建奴骑兵,如此,建奴围困战术失效,想要靠步兵一城一池的攻伐,我军自是喜闻乐见。”
“你认为我军三十万大军,攻不下建奴驻守的城池?”
“殿下,济南乃山东第一城,要不是有朱纯臣这个内应,给建奴十年都攻不下,反过来,现在对我军依旧,而且,济南挖的战壕,现在全都成了我军的障碍,想要攻破,希望渺茫。”
“嗯。。。”朱慈烺沉吟着,预想了一会儿,发现确实不好打,于是又问道:“那如果我军绕过济南,向北攻击其他城池呢?”
“也不妥当,第一攻城难度太大,必然拖延日久,再者我军绕过济南,将面临夹击、偷袭的风险,或是建奴不管北方,直接南下,殿下当如何?”
这下,说的朱慈烺也没词儿了,同样的道理,当时要不是朱纯臣这个内应,清军就算突进山东,也是无根之萍,随时可能面临夹击。
但通过内应,那些济南及以北各城,打通与河北的连接,这就不存在风险了,而且,他们还花大代价强攻下了西侧连接河北的中转站,东昌府,西、北两面畅通,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。
“英国公、定国公,你们以为呢?”
“臣也以为暂时守住,阻止继续南侵为稳,其实我军当然也可以围困济南,但一是我军粮草每日消耗甚巨,再者,建奴还有最精锐的三旗在外。”
“若是逼的紧了,难免不会再派两旗南下,夹击我军,到时别说围困,会战都是有巨大的风险。”张世泽分析道。
“臣附议,我军确实没有绝对的优势围城,建奴若拼死突围,我军极可能挡不住,甚至会被击穿,到时若是引发溃败,后果难以想象。”徐允桢也不太赞同。
“两位阁老怎么看?”
“臣等附议,既然诸位将军分析有害无益,当下,也只能接受这个局面了,只要之后不再出现下一个朱纯臣,那防守住还是可以的。”
“不错,朝廷现在需要时间整军,时间是对朝廷有利的。”
“呼。。。”朱慈烺长出一口气,听闻众人的分析,确实现在不宜拼命,还没到那种地步,而且朱纯臣这个贼厮,毕竟只是一个意外。
没有内应的协助,建奴若想再下城池,就没那么简单了,和朝廷最初将建奴先挡在山东的预期差不太多,出入就是丢了两个府。
“既然如此,那我军当如何防守呢?”
“殿下,臣以为,我军要驻留相当的骑兵在前线,以破解牵制建奴的围困手段,然后沿山东中部的山脉地势,在青石关、新泰驻留合适的守军即可。”
“这样,我军就北起庆云往南,沿青城、青石关、泰安、新泰、兖州、成武,构筑成了一条防线,阻止建奴再次南下。”定远侯邓文明建议道。
“那兵力当如何配置呢?”
“回殿下,臣以为,当在泰安驻留两万骑兵,在东平洲驻留三万骑兵,相互策应,至于驻军,只需在青石关和新泰各驻两万第二军士卒即可。”
“剩下的大军可退回青州、莱州、登州发展,毕竟大军在外,无法生产,所耗甚重,若是清军真的再次大军围困,我军再抽调适当的兵力配合骑兵解围也不迟。”
“嗯,定远侯言之有理,那就姑且先这样安排吧,诸位还有什么意见吗?”朱慈烺也觉得这建议还算可以,于是问众人有没有更好的提议。
“臣等无异议。”
“广宁伯,靖海伯。”
“臣在。”朱国梓和戚同泰出列。
“你部官军改编为朝廷第十军,朱国梓任第十军军长职,戚同泰任参谋长职,回去后着手改革军制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“方岳贡调任第十军政委,升上将军衔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“王永积卸任山东巡抚,调任第二军接任方岳贡职,授中将军衔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“高起潜。”
“奴婢在。”
“升你为御马监监督太监,领腾骧卫、武骧卫驻守东平洲。”
“奴婢遵旨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