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2章 未雨绸缪,开启改革
次日清晨,袁尚换上一身简朴的衣衫,带着徐庶、石韬,悄然离开刺史府,前往邺城郊外的一处村落。
这里曾是崔家的一处庄园,占地千亩,却只有寥寥数十户佃农。大部分土地都用来种植名贵药材和果木,而非粮食作物。
袁尚走进一户佃农家中,只见屋内破败不堪,一家老小挤在一起,面黄肌瘦。
“这位老丈,家中几口人?种多少地?一年交多少租?”袁尚亲切地问道。
老农警惕地看了袁尚一眼,见他衣着朴素,态度和善,才放下戒心:“老汉一家五口,种崔家五亩地,一年交七成租,还要服劳役三个月。”
袁尚心中一震:“七成租?这也太高了!”
老农苦笑:“这已经算好的了。隔壁李家,因为得罪了崔家管事,租子提到了八成。去年闹灾,颗粒无收,还欠了崔家一屁股债。李家老大被抓去做了崔家家奴,老二被逼得上吊自尽,老三带着一家老小逃走了,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。”
袁尚握紧拳头,强忍怒火:“老丈,你们就没想过反抗吗?”
老农摇头叹息:“反抗?怎么反抗?部曲数千,还有官府撑腰。我们这些泥腿子,拿什么反抗?”
袁尚沉默片刻,从怀中掏出些银钱,塞给老农:“老丈,拿着这些钱,添置些家用。过几日,会有官府的人来,按实际情况重新分配土地。到时候,你们就能种自己的地了。”
老农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:“真的吗?这……这是真的吗?”
袁尚点头:“千真万确。”
离开老农家,袁尚一行人又走访了几户佃农,情况大同小异,甚至有更惨的。
回到刺史府,袁尚心情沉重。他命人取来冀州的户籍册和赋税记录,仔细查阅。
“主公,发现什么了吗?”徐庶问道。
袁尚指着册子上的数字:“你看这里,冀州官方记录的人口是五百多万,但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,至少有六百多万,多出来的这一部分都被世家大族隐匿了。”
他又翻到另一页:“再看这里,冀州的耕地面积,官方记录是五百万亩,但实际至少有七百万亩。这两百万亩土地,也被世家大族隐匿了。”
徐庶和石韬倒吸一口冷气。
“这还只是冰山一角。”袁尚继续道,“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手段,将大量人口和土地隐匿起来,逃避赋税和徭役。这些人口和土地,都成了他们的私产,为他们创造巨额财富。”
石韬愤然道:“如此说来,朝廷每年损失的赋税,至少有三分之一!”
袁尚点头:“不止如此。这些世家大族,还通过垄断仕途,将家族子弟安插到各级官僚体系中。他们结党营私,贪污腐败,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权威和实力。”
徐庶忧心忡忡:“主公,如此看来,世家大族已经成为大汉的心腹之患。”
袁尚沉声道:“正是如此。他们表面上忠君爱国,实则蛀虫一般,蚕食国家根基。若不根除此患,大汉必亡!”
他站起身,走到地图前,目光坚定:“我决定了,从今日起,彻底改革冀州政治经济结构,消除冀州世家大族的危害。”
徐庶和石韬对视一眼,皆是一脸凝重。
“主公,此举恐怕会引起巨大反弹。”石韬担忧道。
袁尚胸有成竹:“无妨。崔家、郭家既除,其他世家已是惊弓之鸟。我们可借此机会,先易后难,循序渐进。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冀州,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垄断了土地、人口、官职和文化教育。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,彻底打破他们的垄断。”
石韬思索片刻,问道:“主公,若要推行这些改革,需要大量人手。现有官吏多为世家门生故吏,恐怕难以信任。”
袁尚微笑:“广元所虑极是。我已有计划,将从幽州调来一批可靠官吏,同时提拔一些寒门子弟,组成改革班底。”
徐庶补充道:“主公,改革之事,宜缓不宜急。若操之过急,恐引起更大反弹。”
袁尚点头:“元直所言甚是。我们会分阶段推进,先易后难,循序渐进。”
他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的夜色:“诸位,冀州之变,实为大汉之变。我们所做的一切,不仅是为了冀州百姓,更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。”
徐庶和石韬肃然起敬,齐声道:“主公高见!我等愿追随主公,共襄盛举!”
袁尚转身,目光坚定:“传令下去,立刻拟定文书,召集冀州各郡太守、国相,以及邺城周边十县的县令、县丞,限三日内抵达邺城刺史府,参与议事。其余各县主官,按距离远近,分别限定在五日、七日、十日内抵达。文书需八百里加急送出,不得延误!另外,立刻派快马去幽州,请军师荀攸,尽快选调一批精干可靠的官吏南下”
徐庶和石韬躬身领命:“喏!”
待二人退下,屋内只剩下袁尚一人。他走到窗边,望着沉沉夜幕笼罩下的邺城,思绪万千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