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日凌晨,天色还未完全亮起,贾琮就已起身,简单洗漱后,便脚步匆匆地朝着玻璃工坊赶去。
工坊门口,李全福早已等候多时,一见到贾琮的身影,赶忙满脸堆笑地迎上前:“绥远伯,工匠们都到齐了,就盼着您来指点呢!”
贾琮微微颔首,随后迈进工坊,迎上一众工匠满含期待的目光,深吸一口气,平复着内心的情绪。
他虽然对玻璃制作原理了然于心,可毕竟是第一次实操,难免有些忐忑不安。
这时,年轻工匠刘二按捺不住好奇心,开口问道:“绥远伯,听说您有神奇法子能做出透亮的琉璃,是真的吗?”
旁边年长些的工匠老张连忙拉了拉他的袖子,低声告诫:“别多嘴,听绥远伯安排。”
贾琮嘴角微微上扬,温和地说:“是真的,不过这其中的门道不少,还得靠大伙齐心协力。”
另一个工匠王麻子挠挠头,一脸憨厚地问:“绥远伯,我们大多只会干粗活,能学会吗?”
贾琮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,认真说道:“只要大家用心学,肯定能学会。制作琉璃可是个新东西,学会了,朝廷的赏赐可不会少。”
这话一出口,工匠们交头接耳,脸上满是兴奋与期待。
贾琮不再耽搁,按照记忆中的比例,仔细调配好硅砂、纯碱、石灰石,指挥工匠们将原料放入坩锅中,架在炉火上加热。
随着温度逐渐升高,坩锅内的原料慢慢融化,散发出刺鼻的气味。贾琮双眼紧紧盯着坩锅,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。
几个时辰后,原料完全熔化为液态。贾琮拿起一根长管,小心翼翼地伸进坩锅,蘸取一些玻璃液,对着管口吹气。
可刚一吹,玻璃液竟直接滴落在地。工匠们面面相觑,眼中闪过一丝疑惑。
李全福赶忙上前,轻声安慰:“绥远伯,许是头一回,手生,咱们再试试。”
贾琮微微点头,再次镇定地调配原料。
这一次,他调整了吹气的力度和速度,玻璃液渐渐膨胀起来。可就在他准备塑形时,玻璃内部突然冒出许多气泡,成品布满瑕疵,又失败了。
贾琮眉头紧锁,暗自思索问题所在。他回想着操作步骤,又观察炉内情况,意识到可能是搅拌不够充分,致使原料混合不均匀。
贾琮迅速再次投入实验,一边让工匠们充分搅拌原料,一边仔细控制温度。
当玻璃液再次成型,他屏气敛息,均匀吹气,缓慢转动长管,玻璃液在他手中逐渐变成一个完美的圆形。
接着,他小心翼翼地将玻璃放入模具中,等待冷却。
时间仿佛凝固,终于,贾琮打开模具,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出现在众人眼前。
“成功了!”贾琮激动地大喊。工匠们先是一愣,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。
李全福满脸笑容,夸赞道:“绥远伯,您果然厉害!”
贾琮压了压手,示意大家安静,高声说道:“这只是个开始,接下来咱们得把这技术稳定下来,做出更多更好的琉璃制品。”
说着,他走到刘二身旁,拍了拍对方肩膀,“来,你试试。”
刘二有些紧张,双手微微颤抖,依照贾琮之前的示范,拿起长管蘸取玻璃液。
贾琮在一旁紧紧盯着,时刻准备指导。刘二开始吹气,玻璃液却不太听话,有一部分险些滴下。
贾琮赶忙提醒:“稳住,别着急,控制好气息,均匀地吹。”
刘二深吸一口气,调整节奏,玻璃液逐渐膨胀起来。
“对,就是这样,慢慢转动长管,保持力度一致。”
在贾琮的指导下,刘二成功做出一个玻璃碗,虽说比不上贾琮的完美,倒也有模有样。
“做得不错!”贾琮鼓励道,
“大家都像他这样,多尝试,有问题随时问。”
随后,贾琮将工匠们分成小组,一组负责原料调配,一组专注塑形,一组把控火候,自己则在各个小组间来回穿梭,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。
见工匠们渐渐上手,贾琮在工坊一角开启了制作镜子的尝试。
他精心挑选一块自己亲手制作的最平整光滑的玻璃,擦拭得一尘不染,接着小心地将锡箔平整地贴在玻璃片上,从一端开始慢慢放下。
李全福好奇地凑过来,看着贾琮的动作问道:“绥远伯,您这是干什么?”
贾琮微笑着没有回答,又将水银缓缓倒入,轻轻晃动玻璃,让水银均匀地覆盖在锡箔上。
坊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贾琮这边,期待着奇迹发生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玻璃表面逐渐泛起一层银色的光泽,而且越来越亮。贾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他知道,自己成功了。
“大家过来看看!”
贾琮兴奋地招呼着工匠们。众人围拢过来,看着镜子中清晰映照出的自己,都发出阵阵惊叹。
“这便是镜子,以后咱们的工坊,不仅能制作普通玻璃制品,还能做出这种镜子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