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儿臣想…明日在宣德门…公开接种牛痘!” 晁雄征语气坚定,掷地有声,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层层涟漪。
御书房内寂静了片刻,只有更漏滴答作响,仿佛时间老人屏住了呼吸,等待着晁盖的回应。
晁盖瞪大了眼睛,他先是一愣,随即一抹狂喜之色在他脸上蔓延开来,像是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他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,几步走到晁雄征面前,双手紧紧握住他的肩膀,激动地说道:“征儿!你…你此话当真?!这牛痘当真能预防那恶疾?!”
晁雄征迎着晁盖期盼的目光,重重地点了点头,“儿臣亲眼所见,安道全已在几名孩童身上试过,确有奇效!如今虽只是初步验证,但儿臣相信,这牛痘之法,定能解救我大梁百姓于水火之中!”
晁盖仰天大笑,笑声中充满了欣慰与激动。
他仿佛看到无数百姓从痘疮的阴影下走出,看到大梁国力日益强盛,看到一个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在眼前徐徐展开。
“好!好!好!” 晁盖连说了三个好字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
他来回踱步,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。
“若是这牛痘真有奇效,我大梁人口定能翻倍增长!到那时,兵强马壮,何愁金人不灭,燕云不复?!”
晁雄征也难掩心中的喜悦,他拱手道:“父皇圣明!儿臣正是此意!公开接种,不仅能消除百姓疑虑,更能彰显我大梁皇室的仁德之心,届时举国推广,指日可待!”
晁盖停下脚步,目光灼灼地盯着晁雄征,“征儿,你考虑得甚是周全!朕心甚慰!如今我大梁虽然土地广阔,但人口却相对稀少。 若是这牛痘能推广开来,不出十年,我大梁人口定能翻倍! 朕已颁布生育奖励政策,再加上这牛痘之策,真乃天佑我大梁啊!”
晁雄征微微一笑,“父皇,这生育奖励政策确实卓有成效,但如今粮价稳定才是关键。百姓们安居乐业,自然愿意多生养。”
说到粮价,晁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沉稳之色。
他不收农税的政策,在朝中引起不少争议,有人认为此举会让国库空虚,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。
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
“征儿,你不必担心粮价问题。” 晁盖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,语气坚定,“朕已命人在各地兴修水利,推广高产作物,如今粮仓充实,足以应对未来几年的需求。 况且,不收农税,百姓手中有了余粮,市场交易活跃,粮价自然不会大幅波动。” 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:“ 朕就是要让百姓们吃饱穿暖,让他们感受到大梁的繁荣昌盛!”
晁雄征赞同地点了点头,“父皇深谋远虑,儿臣佩服!只是…” 他欲言又止,眉头微微皱起,似乎有什么顾虑。
晁盖察觉到晁雄征的神色变化,关切地问道:“征儿,可是还有什么担忧?”
晁雄征沉吟片刻,抬头看向晁盖,
御书房内再次陷入沉默,更漏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,仿佛在敲击着两人的心房。
窗外,一轮明月高悬,清冷的光辉洒在大地上,给这片繁华的都城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……
“征儿,朕知道你心中所想。” 晁盖叹了口气,走到书案前,拿起一方砚台轻轻摩挲,仿佛在抚平心中的波澜。
“燕云十六州,乃我中原故土,朕岂能不想将其收复?只是如今我大梁立国未久,根基尚浅,贸然出兵,恐力有不逮啊。”
晁雄征走到晁盖身旁,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父皇,儿臣并非主张立即出兵,而是未雨绸缪,早做准备。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如今我大梁粮草充足,但若是出兵金国,路途遥远,转运艰难,所需粮草可不是小数目。况且,我大梁兵马南征北战,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,也需休养生息。”
“你说得对。” 晁盖放下砚台,“我大梁虽兵强马壮,但连年征战,国库损耗巨大。要想出兵金国,必须做好万全准备。粮草转运的确是个难题,尤其是北方道路崎岖,冬季严寒,更是雪上加霜。”
晁雄征沉思片刻,说道:“儿臣以为,可以从南京道入手。南京道汉人众多,民风剽悍,若能将他们纳入我大梁版图,不仅可以增加兵源,还能就地筹措粮草,解决转运之苦。”
晁盖眼睛一亮,抚掌笑道:“好计策!南京道地理位置优越,物产丰富,若能将其纳入我大梁版图,不仅可以巩固我大梁的东南边防,还能为北伐金国提供重要的后勤保障。只是…南京道豪强林立,民风彪悍,要想将其纳入我大梁版图,并非易事啊。”
晁雄征自信一笑,“父皇放心,儿臣已有计较。我们可以先施以恩惠,招抚南京道的百姓,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。然后再派遣精兵强将,逐步蚕食南京道的土地,最终将其彻底纳入我大梁版图。”
晁盖欣慰地点了点头,看着晁雄征,“征儿,你果然是朕的左膀右臂!朕老了,以后大梁的江山社稷,就要靠你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