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汉末袁尚:揽尽江山与美人

第189章 格物致知,改进之途

  秘院之内,气氛与前几日已然不同。不再仅仅是初见雏形的兴奋,更多了几分沉静的专注。

   那口大锅旁堆放着分类的原料,几个水池也根据浸泡时间的不同做了标记。晾晒的木板更多了,上面依旧是那些其貌不扬的灰白色纸张,但细看之下,似乎每一批都与前一批有着细微的差别。

   许褚依旧是院内最显眼的劳力,只是他舂捣石臼的动作,似乎比之前多了几分认真,少了些许茫然。

   他依然不完全明白这“尿塌纸”的厉害之处,但看着主公、徐庶、荀攸,甚至那位才学极高的蔡夫人,都围着这些东西废寝忘食,他便知道,这玩意儿肯定非同小可。

   石桌成了临时的试验台。徐庶正小心翼翼地用一支细毫笔,蘸着一种略带粘稠的淡黄色液体,在一张干燥的粗纸上涂抹。这液体是他按照蔡琰的建议,用收集来的桃胶熬制而成的稀薄胶水。

   “文姬你看,这胶涂上之后,纸面似乎……更紧实了一些?”徐庶停下笔,将涂抹过的小半张纸举起来,对着光线观察。

   蔡琰也凑近细看,她穿着一身素雅的便服,长发简单地绾起,少了几分平日的华贵,多了几分钻研学问时的清丽。

   她伸出手指轻轻触摸那涂过胶的部分,又摸了摸未涂胶的区域,微微颔首:“元直先生所言不差。胶质渗入纤维缝隙,确实能让纸张略微致密。只是这桃胶……似乎粘性稍弱,且干后略显脆硬。”

   袁尚站在一旁,看着二人如同探讨学问般研究着施胶的细节,心中颇感欣慰。他拿起另一张纸,这是用少量鹿角胶混入纸浆后抄造出来的,颜色比之前的纸张更深一些,带着点淡淡的褐色。他试着落笔。

   墨迹依旧有些洇开,但相比于最初那“尿塌”般的惨状,已经好了许多,至少字体的边缘清晰了不少。然而,新的问题也出现了——混入鹿角胶的纸张,柔韧性似乎变差了,稍微用力,便容易产生裂纹。

   “看来这胶的种类和用量,都得反复尝试才行。”袁尚放下笔,指着纸上的裂纹,“过犹不及。既要减少洇墨,又不能牺牲纸张的柔韧。”

   “主公所言极是。”荀攸在一旁沉吟道,“此事急不得。依属下看,可分设数个小队,同时尝试不同的胶质配比,如鱼胶、骨胶,乃至淀粉糊,一一记录效果,方能寻得最优之法。”

   “公达此言甚好。”袁尚赞同,“元直,此事便由你统筹。人手方面,从亲兵中挑选几个心思细密、绝对可靠之人协助,切记保密。”

   “属下明白。”徐庶应道。他看着桌上那些或脆硬、或仍旧洇墨的试验品,虽知前路漫漫,但眼中已有了清晰的方向。

   解决了施胶的方向问题,袁尚的目光又落在了许褚和他面前那个巨大的石臼上。许褚挥舞着沉重的木杵,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背,每一次落下,都发出沉闷的“砰砰”声。纸浆在石臼中被反复捶打,逐渐变得细腻。

   但这效率,实在是太低了。

   一个许褚尚且如此吃力,若是将来要大规模生产,得需要多少人力?多少个石臼?袁尚走到石臼边,看着那粘稠的纸浆,眉头微蹙。人力舂捣,不仅效率低下,而且难以保证每一批纸浆的细腻程度完全一致,这必然会影响最终纸张的质量。

   “仲康,累了吧?歇会儿。”袁尚拍了拍许褚的肩膀。

   许褚停下动作,抹了把汗,瓮声瓮气道:“主公,不累!就是这玩意儿,捣起来忒费劲,还粘杵。”

   袁尚笑了笑,心中却在快速思索。他想起了后世农村用来舂米的水碓。利用水流的冲击力,带动杠杆起落,驱动石杵自动舂捣。那效率,可比人力高太多了。而且水力驱动,力量均匀持久,舂捣出的纸浆质量也必然更加稳定。

   “公达,你来看。”袁尚将荀攸叫到一边,避开其他人,低声问道:“我记得城外有几处水车,用于灌溉农田?”

   荀攸一愣,不知主公为何突然问起这个,但还是点头道:“确有几处,皆是主公推广的新式水车,引漳水灌溉,百姓受益匪浅。”

   “若将那水车的力量,用来驱动这舂捣的木杵,你觉得是否可行?”袁尚眼中闪着光芒,用手指在地上简单地勾勒着水碓的杠杆结构。

   荀攸何等聪慧,只听袁尚寥寥数语,再看那地上的草图,瞬间便明白了其中原理!他猛地抬起头,看向袁尚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叹!利用水力代替人力进行舂捣?这……这简直是巧夺天工的想法!

   “主公……此法若成,不仅能将工效提升十倍、百倍!更能保证纸浆细腻均匀,实乃……实乃神来之笔!”荀攸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。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不仅仅是提高效率,更意味着纸张的量产成为了可能!

   “只是这水碓结构精巧,对工匠技艺要求甚高,且需建在隐蔽的水源旁……”荀攸迅速冷静下来,指出了其中的难点,“此事还需从长计议,寻觅可靠的能工巧匠,秘密进行。”

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